景丰科技的“数字启示”
Published at Dec 30, 2019 07:46 am
走进长乐的福建景丰科技公司车间,半空驰骋的天车,挥舞自如的机械手,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这未来感十足的画面尽情诠释着“科技”的内涵,当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纺织,期盼的转型升级近在咫尺。
凭借与生俱来的“数字”基因,景丰科技在长乐千亿纺织集群中异军突起,成为行业内第一家跨入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企业。通过实施工业互联+数字智造,景丰以“锦纶行业数字智能化水平优势”“单一工厂车间全国锦纶行业规模优势”“国内首家锦纶行业智能化机器人代工优势”“节能降耗,经营成本行业优势”“设备先进行业最优”的五个优势,在全球尼龙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制造的升级
走进景丰科技的智能工厂,一幅震撼的画面呈现在记者面前:机器人灵活挥舞着大臂,从纺织机中取出一卷卷丝饼,交给在早已等候的天车。收到丝饼后,天车平稳地升入半空,加入整齐的队列,将丝饼送入智能检验站和智能称重站,这些动作一气呵成。
“这些动作都是‘智能大脑’给他们下达的指令。”厂长付重先告诉记者,“智能大脑”其实是操控室里的两台服务器,每毫秒能处理10条数据信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控制和指挥着整条生产线的运转。
“大脑”控制着设备的动作,也赋予其“智慧”。在检验站和称重站,智能系统正在进行实时动态检验分析,即使千分之一的瑕疵也难逃其法眼,鹰眼一般的侦查能力让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付重先告诉记者,工厂每天生产的产品颜色、规格都有不同,比如白色就有好几种,肉眼很难分辨出细微的差别,靠人工检验,效率低下,还可能出纰漏。但是在智能系统中,每个产品被“赋予”唯一的条形码,如同一张身份证,电脑数据一分析,瑕疵产品就无处藏身,可减少人工检验造成的翻包返工的时间。“这套系统可以让产品不合格率下降60%,优等率提升至98%,订单周期缩短40%。”
一个强大的“大脑”配以智能机器人落筒技术,天车中转输送技术,智能分拣、称重技术,高效节能平衡技术,智能包装技术,立体仓储技术等,景丰科技实现了从投料、落筒、检验、称重、平衡、包装到仓储整条生产线的智能化,每天的产量达500多吨,一年产能达20万吨。
理念的颠覆
除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外,生产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带来最直观的经济效益是释放了人力,降低了成本。付重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生产规模为年产20万吨锦纶,需要工人1100人左右,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后,仅需工人420人,人力省了六成多,节约人工成本4500万元。
以落筒和包装环节为例,原来每台传统落筒机需配10名工人,智能化后只要2名工人即可,车间10台落筒机就能节约人工240多人。包装环节最耗费人工,有了智能机器人24小时不知疲倦地“帮忙”,偌大车间内,仅需3个工人来回走动,如果纯人工,则需80人“三班倒”,240人才干得过来。
“从整体效益来看,智能化系统对企业节能降耗、集约生产产生的效益也十分可观。”付重先说,原先每吨产品用电能耗950千瓦时,现在降至660千瓦时,年节约电力7000万元;原来使用土地320亩,现在仅需42亩;建筑面积也由原来的156000平方米减少到46000平方米。
采访过程中,付重先的手机突然“叮”的一声响。他打开一看,原来是身在印度的业务员蔡宝利下了一个订单,软件系统提醒他进行审核。“你看,刚来的这一单,经过数据分析,显示客户是首次使用这种规格产品,因此需要由我来进行审核。”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景丰科技的“数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