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越山书院
Published at Dec 27, 2019 07:07 am
(一)
越山是越王山的简称,地处福州城北,这一带曾经宫署遍布、别业林立,越山的文物人事,足以演绎出多部历史舞剧。越山脚下,有许多家塾、书院,如文笔书院、正音书院、越山书院等。
越山书院,位于屏山麓三角井附近,旧称北库弄。其址旧为宋丞相张浚读书处“绝学寮”,郭柏荫有诗曰:“中兴良相本书生,啸咏闽都澹宦情。不愧名山标绝学,承家雏凤有清声。”书院“旧为‘绵统山堂’”,当时书院中建有“六贤祠”(即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朱熹六位理学先贤),地方官员每逢春秋两季,都要在此举行祭祀,意味使“道统绵长”,继续光大“理学正宗”。三角井与北城门火药库毗连,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一天,“北库”失火,火势蔓延,将这座书院焚烧殆尽!后经侯官人林必达捐资重修,“粗构杰阁三楹,以安六贤神位,而堂庑阙如。”
康熙五十七年(1718),福建巡抚陈瑸深感省城书院如勉斋、崇正、养心等废弛已久,其著名者只余明代“共学”及张伯行所创建的“鳌峰”等书院,遂与总督觉罗满保会商,“饬府县相度形式,鸠工庀材”,以恢廓旧基,重建书院,并“期落成后与诸生讲学其中”。但这位平生以道德风化为己任,素有“治行第一”声望的清官,却在同年十一月撒手人寰。人们感念陈瑸重建书院功绩,将其木主奉祀于“六贤”左侧,并拟在院左设“报功祠”祭祀。此事辗转经营,待祠告成,已是雍正十一年(1733)。为陈瑸设立专祠,自有意义,时闽县在籍翰林院编修张炜,曾作《越山书院报功祠碑记》陈述三点:“报陈公之功,而知书院之不可废,一也;知书院之不可废,缘陈公之心,而使贤有司之赞襄、卿大夫之慕意,皆得并祀,二也;俎豆荐馨,亿万斯年,先贤之学不坠,多士读书其中,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臣,三也。”过后,祠因年久倾圮,嘉庆十年(1805)林玉伯重建,这已是后话。
越山书院“地据越山之麓,幽静闲敞,居高临下,会城形胜全在目中”,周遭环境清淑高旷,景色宜人。屏山楼上,可感受“松作涛声万壑流”的意境;华林寺中,常听暮鼓晨钟,登临是山,触目可见历史胜迹。故有人认为,“与讲学论道之心相宜者,莫如越山”。书院在地理、人文方面,可谓得天独厚。邑人萨玉衡曾作诗云:“花经腊后领群芳,也复题诗到草堂。压帽何如簪采胜,当筵莫便舞山香。团情团思临斜月,无雨无风笑向阳。最是越峰峰畔树,伴人醉醒替人狂。”
同时,书院也因“地势稍高,四面空阔,往往严风猝雨,震荡淋漂,垣宇楹桷,易至损坏”,故需不时修缮。乾隆九年(1744),越山书院“奉旨创建讲堂,旁广学舍,教育多士。”嘉庆五年(1800)至十年(1805)间,地方绅士林玉伯等人,屡有捐资修缮;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建文昌宫、奎光阁,使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二)
道光四年(1824),侯邑县令袁君鸿等“移建义塾,延师课诵,捐廉草创”,惜经费未周;道光八年(1828),福州郡守徐原清、闽邑令任沈锴、侯官令王兰佩等详请大府,改定书院章程,并将闽江下游江边乡、魁岐乡附近洲地分划给书院作学田,命名为“越山洲”,其地名沿用至今。至此书院规模渐廓,“前为讲堂、后为六子祠,又后为文昌阁,阁之左有泉一泓,镌曰‘饮马泉’”。咸丰四年(1854)六月,书院“堂宇颓废荒芜,鞠为茂草”,官府再次重修并扩建书院,书院规模渐臻完善:计有讲堂5间,斋舍50余间,以及报功祠、元贤祠、文昌宫、奎星阁等建筑,且藏书宏富。文昌阁中庋藏经史子集及御赐法帖等书,计400多种,5000多册。到了光绪年间,书院因“风霜剥蚀,堂宇倾颓”,遂由掌教廖骧等主持重修,刘树堂作《重修越山书院碑记》记载了这件事。
越山书院是清代福州“三大书院”之一,然虽“与鳌峰、凤池两书院埒”,但它在规制、级别上不同于“鳌峰”“凤池”,“越山”属于“府级书院”,而后二者是“省级书院”。故越山书院在经费等方面均“略逊一筹”,山长修金、生员膏火等还不及鳌峰、凤池之半。即使这样,也改变不了越山书院历代掌教们对教育的热情。书院首任山长赵轩波,号颐山,闽县人,曾肄业鳌峰书院,得郑光策器重。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所著有《战国通考》《结古欢斋诗文集》《犀照杂志》等书。道光年间,应总督孙尔准礼聘,就讲席之位,书院至此翻开新的一页。赵离职时,由林懋勋接任,林曾中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系著名经史学家林春溥子,擅长金石考据;继任山长何嵩祺,亦为进士出身,工诗能文,著有《莲因室诗文集》,主书院十多年;继任廖骧,光绪六年(1880)进士,主越山前,曾掌教兴化擢英书院、台湾明志书院,教学经验丰富;继任曾兆鳌,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颇负时名,除主讲本院外,曾任厦门玉屏书院、泉州清源书院山长。书院历任掌教皆勤于训迪,严于课督,造就不少人才。
据相关记载,全盛时期的越山书院,设置山长、监院、副讲、堂长各一人,另有教官数人及丁役、伙夫、书办人等,他们各司其职,为书院的发展及闽都教育作出了贡献。该书院每年招收福州府属各县生员、童生500名左右,招生方法及教学皆有一定规范和要求,“果系材堪造就者,方准留院肄业”。在院肄业生员按月课试,课试分为官课、馆课两种。官课由督粮道、知府、知县等轮流出题考试;馆课则由书院山长主持。每次考试都要评定等级,决定奖惩。每月两课之后评出等级,依等次分别奖励“膏火钱”。在历任山长的辛勤耕耘下,书院为福州十邑培育了许多人才,如后来创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的“新学先驱”林启,著名儒医黄光厚等,都曾就读该书院。
(三)
所谓“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陈瑸、赵轩波等人的身影早已远去,越山书院后来经历的一切,他们都不会想到。
随着时代的演进,书院旧有的教育内容日渐暴露弊端。清末,各地书院基本改制,教育变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古老的书院跨入近现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林白水等人倡议下,闽省第一所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在南后街文儒坊诞生,这里是“福州最早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民主革命的摇篮。”同年,经侯官县令许可,将蒙学堂迁入越山书院,并改名“侯官县立两等小学堂”,开启新时代教育篇章。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璧将他们创办的苍霞精舍迁入越山书院,沿山筑路可直通镇海楼;又在书院旁增建房舍,作为师生宿舍。同年,福建当局在这里创立“福建省工艺传习所”,培养工艺美术人才。宣统三年(1911)五月,省提学司奉命,将鳌峰书院课士馆附设的图书馆迁入越山书院,与本院图书馆合并后,定名为“福建图书馆”(后来迁到东街正谊书院)。1930年,沈永濂、董焜藩等人,在这里创办慈善团体“福建惠儿院”,招收贫苦无依的青少年学习工艺,并为之承担生活费用。1934年,省政府主席陈仪将这里作为县政人员训练所,为提高公职人员素质水平。“抗战期间,越山书院被日寇占领,损坏严重”,如今人事变迁,城郭已非,连遗址也难以寻觅。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漫谈越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