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穿刺点哪里!福州一位护士发明定位“神器”
Published at Dec 25, 2019 07:53 am
打针、挂瓶、抽血……说起护士,很多人想到的是在病房中忙碌穿梭的身影,殊不知,护士行业里还会有“发明家”。
福建省立医院第三手术室护士游凤云在手术室工作20多年,最近,她发明的可折叠透视定位器不仅获得外科医生点赞,还获得全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赛二等奖。
医院鼓励创新,护士临床找灵感
省立医院护理部有个老规矩,每个护理单元每个季度必须有一项持续质量改进项目,也就是小发明。于是,每位护士都积极地在临床细节中寻找灵感。
在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跟台中,游凤云发现,准确穿刺到理想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了穿刺成功,外科医生一般采用克氏针进行术前定位,即患者摆好体位,外科医生凭借经验,找到病变椎体的大致位置,然后用3根克氏针摆放在患者身体的病变位置上,再通过C型臂X光机进行定位。由于克氏针容易移位、没有刻度,定位结果往往不够精确。
“经验丰富的医生或许三五分钟就能完成定位,但低年资的医生为了保证切口定位的准确率就需要反复透视,定位时间甚至长达十几分钟,不仅影响手术效率,还增加了患者辐射剂量的摄入风险。”游凤云说,她琢磨着,希望找到一种办法提高穿刺的准确率。“1根克氏针要17.1元,一个病人要用3根,就需要50多元呢。”游凤云说。
不停测试,发明“定位神器”
今年4月,游凤云带领着第三手术室的护理团队开始了可折叠透视定位器的研究。
一开始,大家想用网格化的方式来定位,材料则采用家中常见的透明PVC桌布。大家网购了透明PVC桌布,用打孔机在上面横向纵向交错打孔,以便于手术医生测量定位后,用记号笔在患者皮肤上精确地标明位置。因为纯手工 制作,游凤云经常打孔打到手发麻。
在第一版的设计中,游凤云继续使用克氏针。她把设计样品给外科医生使用,医生们觉得“并不是那么好用”,比如透明PVC桌布硬邦邦的,不能和患者皮肤“亲密接触”,而且消毒起来也不方便,但医生们肯定了这个创意的方向。
游凤云带领着第三手术室的护理团队继续开始钻研。经过不停测试,在第三版设计中,透明PVC桌布变成了无毒无味、弹性好、耐高温的硅胶材料,克氏针也换成了具有显影功能且质地柔软的钡线。“钡线是从手术用的带钡线纱布中找到的灵感。”游凤云介绍,她还利用钡线在定位器中标注了罗马数字,而且网格线粗细不同,方便医生区别上下左右,在显影后,能快速精准找到定位点。
这一次的发明,让外科医生们交口称赞。
急诊外科何武兵主任介绍,和克氏针相比,可折叠透视定位器更方便、更精准,手术时间短,麻醉时间也短。他说,可折叠透视定位器的定位误差在2毫米以内,临床运用发现,在脊柱手术中一次定位的准确率从过去的80%变成了100%。
获全国性奖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今年12月,游凤云带着这项发明参加了全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赛,并获得了二等奖。不仅如此,今年7月,这项发明已应用于临床,不仅脊柱外科微创手术可以使用,盆腔微创手术以及所有需要术前定位的骨科手术均可使用,其临床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中。
由于这项发明的实用性,骨科医生们口口相传,我省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也慕名前来“取经”。今年9月份,可折叠透视定位器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记者了解到,省立医院第三手术室还有许多小发明。比如,一床简单的棉被,细心的护理人员想到在被尾缝一个类似睡袋一样的被兜,天冷时,患者在接送床上脚就会被兜住,不容易露出来。“这样,患者不仅能得到一份温暖,还能有良好的就医体验。”游凤云说。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哪里穿刺点哪里!福州一位护士发明定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