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古厝 探寻严复历史足迹

Published at Nov 07, 2022 11:16 am
2022年10月27日,严复逝世101 周年。距离风起云涌的1895年,已经过去了127年—— 这一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四分五裂的危机。对于严复来说,这种悲痛更是锥心刺骨:在战场上牺牲的北洋海军将士,有他年少时在福州船政学堂的同学,也有他在北洋水师学堂培养的学生。 以《论世变之亟》为首,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的《原强》《辟韩》及《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文章,阐释西方思想,对比中西事理,如巨石落地,振聋发聩,让严复名声大噪。次年,严复翻译完成《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照亮了迷茫的国人,也照出一条通往“富强”的路径。 这位从福州走出的盗火者,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启蒙了一个时代的爱国者。如今,走进福州古厝,依然可以一窥百年前严复追寻救国真理的足迹。 严复的出生地阳岐村位于乌龙江北岸,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严复幼年习旧学。因父亲去世,严复只得从学馆辍学,转而投考刚创立的福州船政学堂,他的视野逐渐扩大至西方。 沿乌龙江而向东海,继而跨越大洋。严复在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系统地学习了英文、数学、化学、天文学和航海术等课程。漫步今日的福州船政格致园,仍可想象严复往昔在此学习的身影。1877年,严复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的一员,动身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行走在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上,路旁可爱的“严校长”形象格外显眼。坐落于南后街古厝内的严复翰墨馆,收藏了300余件严复手书真迹,开设了严复生平展及严复翰墨展览,并积极研发严复思想相关的文创产品。 1879年夏,严复毕业回国,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任教长达20年。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即由严复就任。而早在严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他就参与创办了复旦公学,并担任第二任校长。 严复就任北京大学后,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办学方针,后成为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思想之先河。严复还主持了北大改革,令北京大学获得国际承认,步入现代大学轨道。 1920年,严复返回故乡福州,居住于今天的郎官巷20号。在这里,他写下了留给后人的遗嘱,开篇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位想到国殇民难,就会“中夜起而大哭”的老人,于1921年10月27日于福州逝世,怀抱着家国未兴的遗憾,留下“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的嘱托。 101年沧桑变幻,如今的中国正带着严复的希冀,朝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行稳致远。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复故居、阳岐严复故里等百年建筑,也依然承载着严复不灭的思想与精神。 “我们已打造‘云上严复博物馆’,将严复故居、严复祖居等建筑外形及展陈内容进行VR数字化展示,推出严复系列文物VR云游览,让观众感受他的科学与爱国思想。”福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到严复以笔为警钟,敲醒一代国人的光辉历史与爱国思想。(林奕婷)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