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奇特古砚 见证文化发展
Published at Nov 07, 2022 10:57 am
自古以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乃历代文人学子的亲密伙伴。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着多个值得仔细观赏的砚台,包括名家张廷济做砚铭的砚台以及唐代、清代的多个砚台。本期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家傅翔带我们走近这些砚台。他执着研究砚台30余年,对于砚台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思考。
砚寄寓文人高士的才华与品性
“砚台就像是一个无言的证人,展开的正是学子的寒窗之苦,文人的孤独寂寞。也正是因此,砚才寄寓了许多文人高士的才华与品性。”傅翔说,约30年前,他还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偶然萌生了研究砚台的想法,之后一发不可收。“砚,集书法、绘画、雕刻诸艺术为一体,特有的色调和造型,加之浑然天工的巧琢,以其庄重与风雅,成为文房四宝之首。文人学子在案头陈放一砚,在书写作画时一边慢慢地研磨,细品墨行于砚上的乐趣,一面细细玩味毛笔舔于砚面的滑润,似乎可以得到无限的创作灵感。历代佳砚,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种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砚史。”
根据傅翔研究,砚的起源甚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彩陶文化的出现,当时给陶器上色时要用可研磨颜料的研磨器,那便是最早的砚。大约在西汉中期,砚开始从实用的工具脱胎出来,演化为一种带装饰性的工艺品。魏晋南北朝,瓷业渐兴发展,瓷砚大量出现。此时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砚面的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砚心最初多为平坦,后来渐渐发展为从砚心向四周慢坡隆起。这也是后来唐代辟雍砚的形式。汉、魏晋和南北朝的砚除了平石黛板外,造型上有圆形三足、方形四足。这种造型不仅因为受到其他器物造型的影响,而且也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
隋唐时期,制砚的工艺有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加上书法艺术的飞速发展,文房用具也随之应运而兴。唐代石质砚材也有突出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砚材,如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等。这些优质砚材自唐代问世起,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端砚、歙砚相继出现,红丝砚和澄泥砚也接踵而至,从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四大名砚。遗憾的是,尽管四大名砚在唐代先后行世,但从出土的唐砚来看,大多数还是陶砚与青石砚,四大名砚极为罕见。
在宋代,不仅各种优质石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澄泥砚的制作也愈加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有关砚石的质地、砚的品式、雕工等的专业研究著作纷纷问世,如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易简的《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等。这说明了宋代文人学者对砚的推崇与重视,也说明了砚在宋代的空前发展。元代制砚基本上延续宋代风格,但更显粗犷拙朴。
明清砚雕艺术日渐繁荣
明清时期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明代砚雕端庄厚重,大件作品较多,实用性突出,纹饰或简洁拙朴,或优雅精致,线条洗练,格外大气沉郁。到了清代,厚重大砚已不多见,所表现的内容亦渐趋广泛,世间万物无所不包。砚台的形制也一改前代的单纯实用,而按纹饰的要求而定,雕刻手法纤细工巧,从古朴走向豪华,从简单趋向繁缛,越到后期越甚,极尽雕镂之能事。砚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欣赏性、陈设性所取代,达到材美工巧的追求境界。此时的砚雕大都精细繁缛,华美无比,构图巧妙,内容广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云霞日月、山川景物、历史典故、金石碑刻、名家书法等无所不包。此时还形成了北京、广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砚雕中心,形成了各种流派,并出现了众多的琢砚名家。当然,与宫廷砚雕的精细繁缛相比,民间砚雕相对质朴与实用,有明代的遗风。
明清砚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促成了藏砚之风的盛行,一批著名的藏砚家与鉴赏家纷纷涌现。他们以收藏各种砚质、砚品、砚式与砚铭的砚为嗜好,贮砚盈屋,摩挲拂拭,百观不厌,自以为乐。如宋代的米芾、苏东坡,清代的黄莘田、高兆、高凤翰、翁方纲、纪晓岚、阮元、张廷济、端方、张之洞、沈石友等。关于他们的藏砚故事就极为生动与丰富,令人过目难忘。
福州市博物馆藏有多方古砚
福州市博物馆藏有多方古砚,如张廷济刻款端砚,唐代的青釉三足砚、青釉五足砚和凤型陶砚,以及清代“万岁瓦当”瓦当砚。
张廷济刻款端砚:
明清时期,赏砚之风盛行。特别是清代,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作铭,自己书写并篆刻。他们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铭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隶篆,因砚而择。同时,刀法娴熟,干净利落,既有笔意又有刀法,使砚铭达到了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张廷济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也是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他所作的砚铭自然就非同一般。
张廷济刻款端砚左下角有残缺。他明知这款砚台有残缺还特意选用。估计是他觉得这款砚台有残缺之美吧。此砚石质细嫩,做工精良,至少早于铭文所说的清代道光时期。因石材难得,虽有折损,主人亦倍加珍惜,铭以传世。
唐代青釉三足砚、青釉五足砚和凤形陶砚:这一时期,砚的造型由单纯的圆形三足式,出现了圈足、多足、箕形、龟形、辟雍砚等。
从造型看,唐代的砚还是以实用为主,纹饰雕刻还略显简单。这些古砚虽然出自南方偏远的福建,做工略显粗糙,但朴素自然,线条流畅,体现了唐代的典型风格。
清代“万岁瓦当”瓦当砚:因为独特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唐宋以来,瓦当就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在清代,瓦当砚已经成为砚台的重要分支,其中,又以文字瓦当砚、铜雀台瓦砚、汉魏铭文砖砚最负盛名。砖瓦砚既是古玩,又是实用的文具,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多方奇特古砚 见证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