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龟山阁讲学传道
Published at Jan 04, 2020 07:57 am
在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最为有名的建筑当属“龟山阁”,它是为纪念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朱熹而建的。
龟山阁,初名杨厝阁,始建于南宋年间,历代屡有修缮。明弘治二年(1489),杨氏十一世祖杨逸荃进行了第一次重修,后来作为族人延师课读之场所,之后又在明天启、崇祯年间进行了翻修、改建。因阁中主祀的杨时,号龟山先生,故又名龟山阁。
南宋庆元年间,朱熹曾到龟山阁讲学。据说,当时朱夫子在此讲学时,既惊叹于龟山阁周边钟灵毓秀之风光,又欣喜地看到理学先辈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遂挥毫写下题匾“鸢飞鱼跃”赠予杨氏后人。鸢是一种小型的鹰,以擅长于在天上做优美持久的翱翔著称,鱼跃当是取之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这些都是蕴含着勉励他人奋发进取的意义。令人惋惜的是,该匾于“文革”期间被窃,使得今人无从一窥朱夫子的妙笔,后人只好依据记忆临摹了一块新匾。
那么,朱熹当年为何特地来此讲学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朱熹的师传渊源了。朱熹31岁拜理学家李桐为师,而李桐是杨时的弟子罗从彦的学生,因此他可以说是杨时的三传弟子。所以,不难想象,当年朱熹是怀着深厚的师友情谊来龟山阁传学,同时凭吊先贤的。史料记载,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在丞相赵汝愚举荐下,任焕章阁侍讲,为皇帝讲解经史。不久,权臣韩侂胄为排斥异己,将赵汝愚“诬以不轨,下贬永州”。朱熹因上书陈情受到牵连,被革去官职,剥夺俸禄。此后的庆元年间,朱熹避居闽中,四处设馆,讲学传道,足迹踏遍了全闽各地。闽侯县也是他经常游历讲学的地方,故而今闽侯的龟山阁、三溪口、五虎山等处都留下朱熹的足迹。
龟山阁198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初,台湾杨氏宗亲杨清钦慷慨捐资人民币117万元,修缮龟山阁,使其重现昔日风采。建成后的龟山阁为双层全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前后四进,穿斗式回廊木构,重檐歇山顶,二进前后竖六柱环护四周,设有临水美人靠,门窗、大梁雕刻工艺精致,三叠檐转角衔接,呈折扇骨旋朝上开翘,富有特色。
在今天的龟山阁公园里,还有两处古建筑:一处是三麻相公庙,供奉五代时期因抵御南唐军队而牺牲在杨厝村的三位闽国将领;还有一处是古刹善继寺,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土地公等神佛,此外还有杨氏先贤杨震、杨时、杨再兴的壁画展示。
东汉时,杨时的先祖太尉杨震暮夜辞金,留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佳话,世人由此赞誉他的品行,以其为天下廉吏的典范。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许豸在龟山阁读书,深为杨时祖先杨震婉言辞金的品格所感动,中举后撰楹联留在阁中曰:“哲理爱交流,文学渊博三尺雪;廉声光竹帛,官箴敦守四知风”。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朱熹龟山阁讲学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