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斋与聚春园
Published at Dec 07, 2020 09:30 am
福州人都知道在东街口个有酒楼叫“聚春园”,但聚春园的前身为“三友斋菜馆”,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友斋菜馆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友”者,三个友人合股也。一是安民巷的陈某;二是北门外梅柳乡的张某;三是福州衙门里的绍兴师爷。由于绍兴师爷的参股,“三友斋”很快从民商成为官商,重在接待南来北往的高官巨贾,果然生意非常之好。
但也有不够尽意之处,如一个从北方来的官员,就提了一条意见。他说,“三友”这个招牌太俗了,于是改作“聚雅台”。
“三友斋”平时供应盘菜酒饭,偶然也承接红白筵席,以及官宦人家的包厨,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三友斋”原股东之一的绍兴师爷退股,回浙江养老,经朋友介绍,原股所缺由郑春发顶替,这是清光绪十年(1884 年)的事。过了20 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春发独资盘下“三友斋”并改名为“聚春茶园”,翌年再次改名为“聚春园”至今。
郑春发是福清南门外人,11岁时,父亲病逝,第二年就随一个叫叶依嫩的同乡到福州“玉春馆”当学徒。学了6 年,再随叶依嫩出省,在苏杭京沪粤等地当帮厨,学成了一身手艺,才回福州,在总督府以及各司道衙门“包厨”。挣了一些钱,便把官厨辞了,入股“三友斋”。当时周莲在福建任按察使,他很喜欢郑春发。第二年周莲升福建布政使,郑春发得到他的支持,于是改造旧时的“聚春茶园”为“聚春园”。
“聚春园”有五厅一堂,附带有一个天井。进店过普通厅,就是天井。天井里种有白玉兰和梧桐树等,并砌有假山鱼池。鱼池上书“得其所哉”。过天井,在走廊的左侧为大礼堂,与之毗邻的为花厅、东花厅、洋花厅等,有陈宝琛写的楹联“: 半夜丝桐弹霁月,一樽竹叶醉春风。”走廊右侧为外花厅和内花厅,各厅厅内皆以一桌或两桌为主,称“雅座”,其桌椅式样、花色和材料等皆不雷同。其中最大的为“洋花厅”,布置的是红木、紫檀木家具。上首设大坑床,床上置矮几,左右为座位,冬铺锦垫,夏置凉席。此外,还有帽筒、麻将桌、大浴盆等,大浴盆的温泉是专门雇人挑来的。
聚春园的成名之作是“佛跳墙”,鸡汤汆海蚌、荷包鱼翅、红糟醉香鸡等闽菜也十分有特色。郑春发去世后,聚春园的经营者几经更替。1950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将聚春园收归国家经营。
(林国清林荫予)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三友斋与聚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