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和:翻山越岭寻“国保”
Published at Jul 19, 2021 02:11 pm
马尾亭江闽安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亭江炮台,以及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迥龙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离不开74 岁的杨成和的贡献,他20 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闽安文化,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就是他翻山越岭找到的。今年初,他成为福州市中国共产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
翻山越岭找到
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1874 年,日本借口为琉球船民报仇,悍然出兵发动侵略台湾的战争。5 月,沈葆桢受命援台,调度闽安水师协和船政水师等部队,乘船政所造之船前往台湾,与日方据理力争,同时积极做好军事反制的准备,最终将侵略军驱逐出境。随沈葆桢赴台的将士中,有135位御敌阵亡或染瘴疫病死,遗骸被运回闽安虎头山安葬。将士墓群这一“戍台文化活化石”一度“消失”,就连闽安村民也不知道墓群在哪,墓群的故事逐渐成了传说。
上世纪70 年代,杨成和从部队退役后到闽安村委会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听村里老人说虎头山上有一片墓群埋葬了100多名清军将士,便找了几名村民,带着砍刀和干粮上山寻找。几人找了3天一无所获,准备下山时,忽然看到杂草丛里有一个个石头堆,扒开草丛一看,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墓群。
记者看到,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区域整洁,前方立有“义冢”石碑,后方埋135位清兵遗骸,每位一圹,排列井然,各墓距离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顶。封土堆前各立一小墓碑,上刻死者籍贯及姓名。这是中国唯一一处将阵亡将士的籍贯、姓名单独列碑的墓群,2009 年成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墓群的发现意义重大,它是闽台血脉同宗关系的铁证。”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墓群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墓碑的石刻纪事,有确切文字和纪年可考,为研究清朝军事制度、台湾防卫和近代船政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讲好闽安故事
20多年发表800多篇文章
闽安的文物古迹散布在村里各个角落,不少像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一样藏在山上,给杨成和的考证工作带来不少困难。闽安约7平方公里的土地,杨成和走了一遍又一遍。他经常带着一把砍刀、记录本、干粮就上山,翻越松门山、七星堆、打石坑、莲池山等闽安附近多个山头,找到多个清代将军墓。
2000 年退休后,杨成和潜心研究闽安文化。他到图书馆、档案馆查找史料,梳理总结,再把这些内容讲给游客听,至今已义务讲解2000多场。担任义务讲解员时,他结识了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无私地送来许多珍贵史料,台湾的乡亲也自发帮忙搜集资料寄给他。
“这些资料加上我的研究手稿,摞起来有两米多高。”杨成和说,他白天搞研究,晚上就埋头写作,20 多年来发表了800 多篇文章,自筹资金10多万元撰写《福建闽安古镇》《福建闽安海防重镇》等著作。他的研究为闽安村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提供了重要资料参考。
如今,闽安村知名度越来越高,迥龙桥和邢港码头被列为福州四个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遗存点之一。“闽安有3张名片、12大历史文化、545 位闽安戍台卫疆将领、800多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闽安的宝贝。”杨成和说。
如今虽然年过七旬,精力大不如前,但杨成和依然为传播闽安文化奔忙着。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他忙着将闽安戍台名将的故事、闽安民俗文化等编撰成书,“我理应挑起重担,讲好闽安故事,让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代代相传”。
(欧阳进权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杨成和:翻山越岭寻“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