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Published at Jul 19, 2021 02:08 pm
历经1300℃高温熔烧5天5夜,800个建盏坯体在土与火高难度结合下,能否变成绮丽的建盏精品?近日,闽侯青口牛栏道深山里,冷却5天5夜后的义山窑开窑了! 一窑成,一窑废,是千百年烧盏人躲不过去的坎。烧窑20多年的孙慰平,仍像初为人父般,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开窑。 他一手凿,一手锤,敲蛋壳般轻轻敲开封堵的窑口,随着一块块红砖卸下,窑门解封,第一个还带着余温的匣钵打开,他高呼一声:“好啊!”那扑腾的心,这才安了下来。 这些天,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让我们一起直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古法烧制成果吧! 开窑如开奖 有惊艳有失落 孙慰平在陶瓷制作领域获过诸多国际中国国内荣誉。2012年,他在青口牛栏道发现义山窑遗址后,便挪不开脚了。他找人在那里建了窑,亲手制作釉水。如今,义山窑重启,柴火熊熊,他坚持用古法柴烧制盏,一年烧4窑。 这次开的是今年第二窑。窑内码着800个坯体,大多是翡翠釉的建盏。 虽已冷却5天5夜,7月6日上午即将开窑前,巨大的窑内温度还有70℃。 在学生帮助下,孙慰平凿开窑门,便能看到窑内层层叠叠的匣钵(窑具之一)。匣钵内装着的便是建盏成品。没开盖前,谁也不知成败。而一个个开匣的过程,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心情起起落落。 当孙慰平小心翼翼地抱出第一个匣钵,打开盖子,一直寡言沉稳的他,忍不住惊呼:“好啊!” 众人围上前,只见其内数个翡翠釉建盏在光线下油光发亮,呈青绿色,还带着“茶叶末釉”的影子。 “成了,成了!”这让大家对后面的成品更加期待。 随着更多建盏脱匣而出,古人描绘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惊艳,便呈现眼前。 玉润温婉的羊脂白玉釉盏、青如天色的翡翠釉盏、带着如丝纹路的兔毫盏……即使是装在同一个匣钵内,上了同一釉水的盏,釉面也是天差地别,可谓自然天成。 木板桌子很快被建盏摆满,在窑口不时走动的孙慰平也坐定,燃起烟,静静开始鉴别、筛选。 “看,这就是柴烧盏和电窑烧制的化工盏的不同地方,不干涩不呆板,自然而然,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孙慰平说。 临近中午,开窑进行过半,但让大家期待的“越到后面越好”的作品并没有出现。柴烧窑成品率低,一半以上的成品带着瑕疵,有的开裂,有的落灰。窑室后三层匣钵内的建盏,更是未烧熟,出现未玻化的情况。 窑火5天5夜不熄 三分人作七分天成 和大家失落不同,孙慰平反而淡定。 “这一窑,成品率30%左右,表现正常。”开窑结束,孙慰平挑了几件满意之作。 他拿着一个不完整的作品,指着上面的釉色告诉大家,虽然是瑕疵品,但这釉色流光溢彩,给人带来无限想象力,这才是柴烧最大的魅力。 孙慰平烧窑20多年,遇到过各种情况:曾有一窑,300多个盏只有一个好的,那唯一一个却是极好的作品;还有一窑,期待值不高,开窑却大丰收;还有就是最怕的炸窑事故,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再来。 孙慰平介绍,建盏烧制方法有柴烧、气烧、电烧、煤烧。 其中,柴烧是最古老的烧制工艺,是最难也是最累的。柴烧窑成本高,成品率却低。在建义山窑时,工程师就告诉他,这个窑的成功率就在30%左右。这一次,靠内侧的盏几乎都没烧透,他分析主要原因是烧窑那几天,遇到过雨天,窑内“气氛”不够。 “所以,我们常说,这窑火一烧,就算是神仙也没办法改变结果。”孙慰平说,虽说是三分人作,七分天成,但他始终相信,只要是用了心,窑便会给你最好的回馈。 为了这一窑,近1个月来,孙慰平没少下功夫,除了拉坯、上釉等十几道工序,烧窑的5天5夜更是辛苦万分。窑内温度高达1300℃,随便扔个番薯都能“秒熟”。 孙慰平介绍,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他们必须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随时投柴,不敢离开片刻。就这样,他们6个人轮值,一人6个小时,熬了5天5夜,又盼了5天5夜,才等来了开窑。 延续古法柴烧技艺 助力非遗传承 孙慰平说,像古人一样,用柴火烧盏,他更多是带着试验性质在不断尝试。 “建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孙慰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古人的做法,不让建盏制作古法失传。 目前,他烧制的是宝石釉。这种宝石釉,以前是供官窑器具使用的,工艺复杂,因此现在这种工艺不多见。而他便是要重拾这种古法技艺,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创作出满意之作。 2012年至今,一晃9年,他已制成30多缸宝石釉水。之所以叫宝石釉水,是因为里面加入了上等宝石。 在窑房前方,放着两大缸“浑水”。一缸是翡翠釉水,加入的是翡翠、玛瑙,一缸是羊脂白玉釉水,加入了羊脂白玉碎末。 这些玉石通过机械经年累月不间断碾磨,再加上石灰石、草木灰搅拌,经过发酵、氧化、陈腐,便成了独一无二的宝石釉水。 “这次窑内测试的主要是翡翠釉水。”孙慰平介绍,这缸翡翠釉水,已陈腐七八年之久,从结果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下一窑,我准备烧9天9夜。”孙慰平说,这样能有更多的变化,更多的未知,也更值得期待。(雷岩平陈丹/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