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有“礼” 让人“遗”见倾心
Published at Jul 19, 2021 02:00 pm
“鱼丸扁肉燕鼎边糊,声声叫卖香味飘。闽剧评话十番伬,乡音浓浓情悠悠。脱胎漆器寿山石,名扬四海誉满全球……”日前,福州知青艺术团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表演闽剧戏歌《卡溜溜溜福州》,庆祝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为了此次盛会,福州已经准备了两年。其间,闽都文化界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盛会的期待,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寿山石雕献礼盛会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东道主确定为中国福州时,当时年已70岁的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非遗项目寿山石雕省级传承人刘爱珠和她的团队就开始策划,要借助福州的寿山石雕工艺制作一件让世人惊叹的艺术品。
如今这件献礼世遗大会、堪称“史上最大”的寿山石雕作品《吴哥之美》已经完成。它长2.83米、宽1.45米、高2.21 米,原石重达15.48吨。
吴哥窟是世界最大的庙宇类建筑,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作品《吴哥之美》即以吴哥窟为创作背景,通过众多人物有序排列,营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作品中诸神的脸在树冠后微笑,层层叠叠的石阶直通廊门,三三两两的小沙弥出入其间。作品正面有9个神像,数千片树叶,背面有猴王、飞天造型,还有近50个人物。作品底座上,装饰性地堆放了一些吴哥窟石块与菩提叶,仿佛让人看到一段文明的背影。
另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队长方杰、鼓楼区南仙茉莉志愿者服务中心的翁文峰等人编撰的《百福画册》,几天前面市。据介绍,画册通过“天有福”“地有福”“山有福”“水有福”“城有福”“人有福”等篇章,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地展示福州文化亮点。
“民星”为世遗编排节目
“砻砻厝,厝砻砻,糠养猪,米养人……”这段老福州人熟悉的民谣,通过情景剧《榕巷古厝》搬上了舞台。该节目的策划人兼编导五月,是福州一位年已68岁的老人。为了这节目,五月和福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舞之韵艺术团的姊妹们打磨了近17个月。
五月认为,“福州古厝这一文化遗产,是福州这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更像一根纽带,将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紧紧维系。”
五月在情景剧《榕巷古厝》中设计了油纸伞匠人、喜爱油纸伞的孩子、一群手持油纸伞的坊巷姑娘、择茉莉花茶的依嫂、捧“佛跳墙”的依哥以及手持花灯、书写春联的先生等,他们唱着“依公依嫲囝孙满堂,依爹依妮命活长长”的福州歌,共述邻里之情。
为世遗大会创作文艺作品的,除了“民星”,还有许多大腕。“古厝曾是新居,逐梦的热望、筑梦的汗水,凝成栋宇熠熠……”这首由武汉大学戏剧影视系副主任易栋作词,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张含弓作曲的新歌《古厝芳颜》,近期在网上流传。它唱出了福州古厝的魅力,也唱出了“人文世遗”的主题。
赖董芳是福州著名音乐人,前几天他创作了歌曲《揖礼天下》,并在福州文庙录制了MV。他希望大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特殊时期,用“接地气”的中国传统礼仪——揖礼替代握手礼,迎接各方来客。
福州闽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林颖近年来通过抖音不断宣传闽都文化,是位有众多粉丝的“网红”。日前,她在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举办了一场“唐音正声存闽腔侬家齐来讲平话”的迎世遗线下文化讲座。她说:“我们要借世遗大会的东风,将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宣传好、保护好。”
展示福州魅力的好时机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会长郑国珍教授曾作为中国的代表参加2008年在加拿大举办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在那次世遗大会上,福建土楼申遗成功。
郑国珍认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精华,是极其罕见和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它们记录了人类世界发展历程,是今天与过去之间的桥梁,是人类解读自身历史的钥匙。
“世界遗产大会此前都是一年一届,受疫情影响,这次在福州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是首次将两年的会议放在一年开。从1977年第一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始,每一届世界遗产大会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尽管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具体事务要在线上进行,少了点现场感,但我认为一点都不影响福州向世界展示形象。”郑国珍说,“这次在福州召开的世遗大会是第一次让各国代表在线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意见。如果开得成功,有可能为今后世遗大会的走向创造了一个福州模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国珍认为,借助此次盛会在福州召开的契机,我们要向关注这场大会的各国宾客介绍福州的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是闽剧、福州评话、寿山石雕……还应该包括福州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福州人的精神面貌。
(顾伟/文张旭阳/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闽都文化有“礼” 让人“遗”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