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微短劇瞄準中國四大名著 《美猴王》創新再現中國神話奇幻世界

Published at Jan 03, 2025 10:00 am
 
从小人书到电视剧再到动画片,孙悟空不仅是几代人的童年「回忆杀」,更是最初的「童年男神」。而当AI遇上孙悟空,这个充满绮丽幻想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将如何带我们再一次「穿越」回童年,继续拓展我们对《西游记》的全新想像?1月1日起,国内首部AI贺岁微短剧《美猴王》在央视频客户端及抖音平台正式上线播出,每天两集,连续更新5天。

当AI微短剧看向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时,如何在尊重原著内容的基础上又以创意取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一部副主任、AI微短剧《美猴王》总导演杨娜表示,这是中国神话系列在AI领域的一次创新。她认为,对经典名著的每一次改编实际上都要符合当下价值的,而贯穿整部剧的价值观,就是战胜自己,成为人们心中想要的孙悟空。美猴王到齐天大圣的成长之路,就借用斗战胜佛的这条主线,重新赋予现代社会的意义。

专家把关AI创作

与大部分AI作品强调多视觉冲击、写意风格有所不同,此次,AI微短剧《美猴王》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故事呈现、逻辑连贯、情感表达等内容性部分的制作,并邀请权威专家对角色形象、故事讲述、画面呈现等进行严格把关,以提升剧集整体的观赏体验和艺术表现力。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学习和对大模型的深度训练,AI微短剧《美猴王》技术团队不断优化和改进现有技术,实现AI前沿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精髓的巧妙融合。杨娜分享说,AI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AI无法理解半人半猴的情况,为了保持AI在剧中的含量,在制作中需加入了一些AIGC,也需要用人工对画面进行筛选。例如,AI生成的服饰是否符合中国的传统服饰样式,是否符合中国的审美,剧中的建筑是不是符合古代建筑风格,这些素材的背后都是有大量的专家在审核和把关。 

另外,杨娜发现AI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刚需岗位,例如,懂AI的分镜导演。在实际制作时,AI无法理解编剧的很多要求,对生活常用的锅碗瓢盆儿在生成时也会出现吃力情况。这种时候就需要和分镜导演沟通设计衔接的镜头,去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也保证AI的参与度。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