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天宝陂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Published at Dec 23, 2020 09:56 am
说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一般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四川的都江堰。而在福清,同样有一个“都江堰”,它就是位于龙江流域的天宝陂。作为刚刚“申遗”成功的灌溉工程,天宝陂已有1000多年历史。
悠悠龙江水,巍巍天宝陂。千年天宝陂见证了福清的沧桑巨变,也完美诠释了古人“择水而居”的理念。福清因龙江而兴盛,天宝陂因福清而不老。汩汩清流,润泽着玉融大地,而日益繁盛的福清又反哺龙江母亲河,铺展着人水和谐的画卷。
发现档案
天宝陂位于福清市龙江流域,因兴建于唐朝天宝年间,故称“天宝陂”。时至今日,天宝陂依然完整保存着古有的工程布局,其坝轴线呈东西走向,坝体长216 米、高3.5 米。
坝体引水口设置在大坝右岸,下接19.4 公里长的引水干渠,引水流量达每秒1.5 立方米,灌溉下游1.9 万亩耕地。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拒咸蓄淡水利工程,天宝陂于12 月8 日晚经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 届执行理事会通过,入选2020 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第七批)。
历史溯源
独具巧思的灌溉工程
天宝陂的诞生与福清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福清自古以来就干旱缺水,龙江是福清最大的河流。天宝年间,福清地方官员带领老百姓兴建天宝陂。在龙江河畔、五马山麓,工匠们用竹笼拦水,筑木成桩,采山石围堰,砌高陂横江截流,历载建成。宋祥符年间、明万历年间曾先后重修天宝陂。民国34年(1945年),福清成立十三洋水利协会,再度重修天宝陂。
为最大限度发挥灌溉作用,天宝陂在设计上别具匠心。天宝陂至出海口长19.75公里,河短流急,属感潮河段,水质受海潮影响本不宜灌溉。然而,天宝陂选址在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上游有足够的集雨面积及水头,可拦蓄淡水,抵御咸潮上溯。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水砂分离,引清水自流灌溉。
如何抵御洪水和海潮的冲击考验着福清筑坝人的智慧。天宝陂坝轴线顺水流方向凸出成拱形,与河道斜交,在右岸处形成漏斗状;右岸的取水口正好处于漏斗嘴,不仅能够调整河道水流,有利于枯水期取水口顺畅取水,而且有意增加坝体轴线长度,使得相同洪水的单宽过流量减小,有效减轻坝体受洪水冲击以及坝脚受海潮上溯的压力。这种工程布置的理念是近现代鸭嘴堰、异形堰等长轴线堰坝的鼻祖。
天宝陂处在赶潮断面上,扼守着龙江的水势,拒咸蓄淡,位置关键、选址精妙,在航运、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控灌着龙江下游的广袤农田。
此外,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治水者励精图治,不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技术,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据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在《重修天宝陂记》中记载:“水利悉复,岁不能灾。五洋二十五墩,数万人咸被其泽。”
保护传承
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位于“中华梦乡”石竹山下、龙江中段的唐代天宝陂,滋养着龙江沿岸的世代子民。得益于历代沿袭的保护修缮工作,时至今日,天宝陂不但完整地保存着古有的工程布局,还依旧在发挥着灌溉作用。
除主体结构外,天宝陂至今保存着宋窑遗址、宋代龙江古桥、元代中国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明代瑞云塔、清代东关寨、林则徐祖居等文化遗存。同时,历朝历代维修天宝陂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有唐代高璠建陂传说,有宋代郎简、崔宗臣、庄柔正修陂记载,还有叶向高碑记、传说故事、宗教民俗等。
近年来,福清市高度重视天宝陂申遗工作,加大力度推进天宝陂修复保护和申遗准备。2020年1月20日,中国国家灌排委将天宝陂列入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首选名单。6 月30 日,福清市迎接国家灌排委组织中国国内专家现场评估,完成现场标识展示、申遗视频制作、申遗文本材料撰写、政府对遗产的保护承诺信撰写等工作。仅一个月后,福清市就完成申遗文本视频等材料修改及翻译,并报送国际灌排委。12 月8 日,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正式公布天宝陂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钱嘉宜)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福清天宝陂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