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闽江上的“浮塘金印”
Published at Dec 23, 2020 09:53 am
古老传说历史定格
江苏镇江金山寺,缘于《白蛇传》“水漫金山”闻名遐迩,福州闽江上也有一座与之同名的金山寺。《洪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塔寺在闽江洪塘大桥东南江面,滔滔白浪浮立一座黛红间或白色院墙,藏青色殿脊,小巧玲珑,如漂浮在闽江水面的盆景,千百年随潮起潮落,好似多大的江水都淹没不了它。
金山寺之所以能“从潮升降,水涨山升而不淹没”,传说寺庙下的礁石是修炼千年的“鼋”化身驮着塔寺。“鼋”是神话中的大鳖,潮落神鼋则下潜,潮起神鼋则上浮,所以江水涨高,寺能浮高,淹没不了,即使是洪水泛滥,古寺也在神鼋忠心耿耿守护下安然无恙。
1868 年与1870 年,英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美国人查里斯·莱昂·琼斯的镜头分别用黑白胶片记录了福州金山寺,金山寺首次在历史的画面中定格了。飘荡在水墨画中的金山塔寺,如浮于江上的古船,灰白的石塔像桅杆,从其后探出枝叶的近千年老樟树,犹似风帆,从岸上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照片收藏在美国美中贸易博物馆。1986年10月,76岁的西奥多·琼斯专程来到福州,向福州市赠送48张100多年前其祖父生前拍摄的福州景物照片,其中就有金山寺老照片。
民国时期,福建省银行的主事者似乎对金山寺情有独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5角法币券,该券正面呈橘色,背面为棕橘蓝色。票正面右侧行名、冠字号码下方,绘制有一幅福州金山寺古塔及殿宇建筑群图案,再现古寺江中矗立、江流舟自横的胜景。这是福建省银行发行钞票首次采用金山寺作为主题图案,此后福建省银行1937年印制发行1角法币券、1938年版1分、5分法币券,1940年版1分、5分法币券都有构图设计相同的金山寺图案。
镇寺之宝浮塘金印清《榕城考古略》记载:“江渚突出一埠,随潮高下,水涨而不没,名小金山。形家以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金山寺能于川流不息的江水中屹立,自古以来有“浮塘金印”之称。
坐摆渡船入金山寺穿过大厅,眼前一座梨花白的古朴石塔安静地矗立在厚实的石阶台底座上,塔身开几个圆拱形小洞,塔顶为一般宝塔的圆珠尖顶,阶上摆有几盆绿色盆栽。整座宝塔被寺庙围在一个四角天地内,别有一番意境。
据记载,金山寺在江心石山上,先有塔后有寺。五代时期建起一座七层实心塔。宋绍兴元年(1131 年)开始,依塔环建小巧玲珑的“观音阁”妈祖厅等殿堂。现存金山寺的格局于1934 年重建,人们在此供祀妈祖,祈佑航运平安。如今,闽江航运锐减,但每逢妈祖圣诞,寺内香烟缭绕,蔚为壮观。
当地人认为洪塘地区官员名士频出,如明代状元翁正春,明代抗倭将领、兵部尚书张经,明弘治御史官巡按林瑭,闽剧始祖曹学佺等,是受金山塔寺这颗“浮塘金印”之感应,寺内石塔则是这金印的印柄。
作为“印柄”的塔,由185块白梨石砌成,七层八角,高10米。传统认为建塔是为了避邪趋吉,其实这座石塔建在闽江水中,主要是起行船航标的导航作用。古时,洪塘水陆交汇,商贸繁荣,数不尽的货船、渔舟在塔边扬帆而过,一派繁忙景象。入夜后,石塔上点起灯,很远都能看见,是渔民温馨的导航灯。风平浪静时,江面上能看到石塔之倒影,形成“塔影江声随波动”的景观。
古代遗留下的这座石塔,虽然地处江心,风吹雨淋水浸浪激,屹立千年,今天仍完好无损,因为塔为实心且建筑工艺水平很高,无疑是“镇寺之宝”。只是古石塔的实际功能时过境迁,如今仅供人品味观摩,追溯历史。(岫云)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金山寺:闽江上的“浮塘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