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之乡:仓山螺江陈氏宗祠
Published at Nov 30, 2022 02:42 pm
“一夕轻雷落万丝,霏光浮瓦碧参差。”
在福州风景秀丽的临江小镇螺洲,迷宫般的胡同里,有一座庄严、古朴的祠堂——螺江陈氏宗祠。
当人们迈进祠堂的瞬间,仿佛就可以嗅闻到浓郁的书香,感受到一个簪缨家族的传世智慧。
闽都望族的精神家园
陈氏家族崇儒重教,人才济济,负有盛名。明清两代走出进士21人、翰林3人、举人108人,现当代各界名家数百人,堪称闽都名门望族。
螺江陈氏宗祖陈广,明洪武年间从长乐新宁乡陈店迁居这里,衍廿六世。陈氏宗祠原为家庙,系六世祖陈淮始建于明嘉靖后期。清康熙年间由八世祖族长陈继熊组织各房族人将家庙改建为宗祠。清雍正五年,十二世祖进士陈芳楷和族弟进士陈衣德集资再行重修,扩建祖厅、东西厢房。清嘉庆二十四年,“三部尚书”、十四世祖陈若霖进行几次重建,同时将正大厅地面改铺棋盘石,意为后代子孙各自走好人生路。嗣后,十七世祖、曾任宣统帝溥仪师傅的陈宝琛主持对宗祠进行两次修缮,成为现貌。20世纪50年代,宗祠挪作他用,年久失修。到1990年,族人再集资对祠宇进行大修,1993年10月告竣。宗祠现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坐北朝南,栋宇巍峨,布局严谨,用材考究,尽显清代建筑风格。祠属木结构,为三进三天井单层布局,宽20米,深99米,高8.6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壁、祠堂埕、门楼、天井、重门、中天井、正大厅、后天井及后座大礼堂等建筑构成。
簪缨世家的耀眼荣光
祠内一副楹联正是这个簪缨世家的写照:“卅秩登科,官至尚书一品;四代进士,名登翰苑三人。”上联说的是清代陈若霖虚30岁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属从一品官;下联说是陈家连续四代共出6名进士,其中3人供职翰林院。三进的墙上四周挂有各朝代名人牌匾六十多面,还有原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族秀陈篪题“陈篪精神永存”六字和福建省原省领导袁启彤、游德馨等人为陈氏宗祠的题词;还有不少当代名家联句,均书法精妙、意味隽永。
古香古色的宗祠埕前立有双斗旗杆碣,两边墙壁上是一对栩栩如生的浮雕大狮子,祠前的照壁上刻浮雕为麒麟脚踩八宝神器,照壁墙帽下的浮雕则讲述的是郭子仪七子八婿拜寿的故事。
第一进为牌楼式的门楼,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屋顶,有四扇三间仪门。牌楼前置古朴的木栅栏,上面挂着一合古式大灯笼。中仪门上面挂着清朝名臣左宗棠题写的“螺江陈氏宗祠”匾额,名臣李鸿章撰楹联曰“冠带今螺渚,诗书古颍川”,名臣张之洞题写的楹联“世系昌鸣凤,仙居相钓螺”则悬于门楼柱上。最前门柱楹联上书“堂宇辉煌重光故里,官箴正直仰慕先贤”,在仪门墙上前后则高悬着“世进士”“南元”“馆元”“解元”“二十一进士”“一百零八举人”等牌匾,令人景仰。
第二进由披榭、天井、重门、边厅组成。重门上墙匾刻有“百代羹墙”四个大字,两边为“入孝”“出悌”石匾;前立有李先念、朱镕基、李岚清等为陈氏族秀陈岱孙书写的贺信和祝寿词的石刻碑。
第三进面积最大,四周是高达1.5米的国公帽风火墙,地上用正方形的块石铺就。台阶都是三层,寓意激励后代子孙依次从秀才、举人、进士步步努力高升。正中是祖殿,祖龛里面置放各世祖灵位牌一千多尊;左上方为始迁祖巨源公的遗像,右上方为本宗族字辈表牌;大厅两侧有厢房,左边为接待室,右边为陈氏资料陈列室。厅前中天井两侧是回廊,两边回廊墙头帽下浮雕,内容是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间墙帽下浮雕,说的是福、禄、寿三星的故事。三进后厅是旧时演戏的后台小仓库。紧贴其后是现代扩建的礼堂,作为族人听戏、集聚议事、族事宴会厅的场所。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书香门第的家风家训
螺江陈氏宗祠所在的店前村前山蕴秀色、水漾灵气,素有“仁儒之里”的美誉。明清以来,陈氏家族科举人才辈出,近现代精英比比皆是。这与当地优良的文化教育传统和浓厚的祠堂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
祠内重门墙匾所书的“百代羮”,既喻养育,又喻教育,意要子孙代代记住祖上的养育之恩,重视读书育人。还有许多祠联其实就是家训,如“务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愤而失至亲”“道心精微雅望宏达,才猷通敏学术深纯”等等。
陈若霖任刑部尚书时曾写下“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易得,清白才算一官”。这段话既是他的治家之道,也是他的为官之道,更是他一生廉政爱民的写照。他的身后五代子孙是“世进士”,还有“兄弟父子叔侄同榜进士”“六子科甲”,成为福州人传世佳话。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也让此地风气独特,如坐落在宗祠旁的陈氏族人建的奎光阁,还有不远处的孔庙,几处青瓦红墙相互映照了文脉威仪。
文化名镇的红色音符
螺洲是文化名镇,还曾是光芒四射的“农运中心”和“英烈故里”。在解放战争烽火岁月里,螺洲人民在地下党领导下,积极投入革命活动,农民运动空前高涨,减息减租斗争名闻遐迩,中共福建地下省委联络站和地下党江中水上交通站在这里活动频繁。
螺洲店前村更是红色之村,当年陈氏就有25人参加地下党闹革命,有8名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如今在陈氏宗祠内,专设了螺洲革命斗争纪念室,供后代瞻仰。陪笔者参观的陈天培先生,他的嗣父(叔父)陈本秋是革命烈士,伯父陈本湜是地下党南门区委书记,生父陈本铿和堂叔陈本锜也是地下党。从他那里了解到,陈氏宗祠当年就是地下党一个重要活动点,曾经激扬着热烈的红色音符。(刘长锋/文林振寿/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帝师之乡:仓山螺江陈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