琯头荻芦岛与郑和七下西洋
Published at Nov 30, 2022 02:39 pm
闽江出海处,有座岛屿,名叫粗芦岛,史称荻芦岛。这座岛屿的西南面,正对着闽江来水的小山包上,坐落着一座寺院,俗称熨斗寺。寺前的岸边就是“南海神坛”遗址,明代内官郑和曾在这里设坛祭神。
连江琯头辖区内的闽江口有三岛,除了荻芦岛外,还有壶江、川石两座岛屿,其中获芦岛最大。乾隆版《连江县志》记载:“……福斗山,俗称熨斗。永乐七年,内官郑和以钦命往西洋,筑坛于此,祀南海神。”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每次出行,虽然使命略有不同,但中国国内行走的航线,却比较固定,从江苏南京出发,在苏州太仓刘家港集结,中途停泊福州后,一路直走“西洋”。郑和船队所以选择福州为中转点,原因有三:其一,船队行程已有一段时间,进入闽东南海区后,海湾多、海况杂,船队无法成队列行进,必须在闽江口停泊,以重整船队;其二,离开闽江口后,船队一路行走“ 西洋”,中途再无停靠,必须在这里补充给养,以备穿越南海之需;其三,等待最佳海况,“伺风开洋”。郑和船队到达福州后,大多数进入五虎门,停泊在长乐的太平港,只有部分先遣队,就近停靠在荻芦岛的定岐至塘下间的海湾内。这里是闽江出海的咽喉要道,海况复杂,历史上南来北往的商船,大多选择在这里“伺风”。因此,当地的老船工,最熟悉南北海况,具有丰富的当地海航经验。
明永乐七年(1409年),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间是9 月,正是连江民谣说的“霜降没雷,重阳没台”的季节。这次,郑和船队在福州泊地“伺风”时,探听到的消息是,南海的海面上,台风频频。船队停泊迟迟“伺”不到“风”,无法继续前行,时间一长,郑和不免焦急。
当时,荻芦岛郑和船队停泊的地方,就在福斗寺边。寺的前殿,供奉着妈祖娘娘。因为妈祖娘娘是海航的护佑之神,常年航行在这条航线上的福建船只,无论是南北过往的,还是进出福州府城的,遇上恶劣的海况,都会在这里“ 伺风”。其间,往往上岸入寺,在妈祖娘娘殿前焚香祭拜,以求顺风顺水。听说灵验,郑和随从人员便建
议上岛祭祀。但历史上,官方有航行南海的,祭拜的都是南海神。南海神的神庙是在广州的黄浦区庙头村;但船队一旦离开福州泊点,再也没有其它的停泊点,而是直走西洋。因此,郑和在福斗寺祭好妈祖后,便在寺前的海边筑建神坛,以祭祀南海神。这就是方志上所载的“南海神坛”的来由。
因为郑和船队选用的船只都是“福船”。福船吃水深,便于远航。为保证南去安全,在荻芦岛“伺风”期间,郑和还在当地征召熟悉南面海况的兵士,共有30名,领头的叫唐计。据荻芦定岐唐氏族谱记载:“昭信校尉,讳计,字嘉谋,兴公长子也,大明……从汤将军自江西至闽,功成,受赏授昭信校尉,世袭中卫右所百户,讬居闽省东门,嗣从郑和下西洋,功著青史,唐氏之族于是始基矣。”
唐计,江西临川长宁乡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加入汤和“舟军”,参加鄱阳湖等战役;元至正二十八年(1367年)随征南将军汤和“舟军”攻打福州,立有战功,被赏授“昭信校尉”,并“世袭中卫右所百户”。此后,住屯连江,带着家人,择取有福州东面门户之称的荻芦岛,“讬居”定岐村。
郑和下西洋的航船,虽称商船,船上装的是商品,但驾船的守护人员,却是水军官兵,个个能征善战,以保证遇“敌”能战,战之能胜。唐计18 岁从军,跟汤和水军从江西打到福州,饱经战事,又长期屯守荻芦门,深谙东南水性,熟悉“福船”特性,有较强的“福船”驾驭能力。身为昭信校尉,食君之禄,现在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报效朝廷,报效国家,唐计自然义不容辞。
但是,离开荻芦,离开家人,随船队出行西洋,直至郑和1433 年七下西洋结束,唐计却始终没有回到荻芦岛。当时,唐计膝下并无子嗣,族亲有传,说他是在一场战斗中殉职的。郑和七下西洋,历经三场战斗:第一场是制服海盗刘祖义的战斗;第二场是锡兰国的战斗;第三场是郑和与苏干刺的战斗。可唐计到底殉职哪一场,一直找不到记载的文字。因此,定岐唐氏族谱中,也只能用“功著青史”来表达对先辈义举的敬颂。
(张振英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琯头荻芦岛与郑和七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