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东红村:盐碱滩变聚宝盆
Published at Nov 30, 2022 02:36 pm
又到了琅岐红蟳最肥美的时节,近日,马尾区琅岐镇东红村的养殖户们忙着捕捞红蟳,将其送上百姓餐桌。
东红村是琅岐岛东北部的一个小村落,曾因“英雄金砂”的故事被人熟知。凭借不屈不挠的“金砂精神”,东红村将盐碱荒地变身生态良田,如今又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和果蔬种植产业,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打造乡村振兴聚宝盆。
敢闯敢拼盐碱滩变良田
深秋时节,行走在东红村的乡间田野,目之所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产业画卷。在琅岐规模最大的新金东农场,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西红柿、空心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在红蟳养殖示范基地,增氧机不停运转,养殖户们忙着捕捞红蟳。
谁能想到,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生产“十年九歉”的贫困地。东红村隶属的金砂管理区(原名赤砂乡),东面临海,干旱、山洪、海潮三大自然灾害常年泛滥。“琅岐岛上赤砂乡,十年九歉饿得慌;海潮泛滥,百姓遭殃,有女不嫁赤砂乡!”这首民谣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村里的盐碱滩种不出粮食,家家户户忍饥受饿,无奈之下,村民只能在山上开垦田地种红薯果腹。”东红村党支部书记陈喆回忆,20世纪50年代,赤砂人民掀起了一场筑海堤、修水库、育良田的行动,无论男女老少,人人挑起扁担参加到这场空前的战斗中。他们接力筑起3条海堤、挖通3条河道、修建3座水库,让一穷二白的赤砂拥有了几千亩良田。1958年,周恩来总理将赤砂改名金砂,“英雄金砂”的故事随之轰动全中国。
围垦造田让金砂人民吃上了红薯,但盐碱地上不好种粮。20世纪70年代,金砂人民又打通海屿岭山洞,引进雁行江的淡水,让大家吃上白米饭。
“这一切为东红村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陈喆说。
做强特色“蟳”得致富路
水来了、田有了,基础设施建好了,发展问题摆在东红村面前。
东红村位于淡咸水交汇处,有着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和丰富的饵料,非常适合红蟳养殖,在沙滩上经常能看到天然红蟳。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打起了人工养殖红蟳的主意。
然而,红蟳对生长环境、养殖技术要求高。进入21世纪,由于水质下降、红蟳苗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养殖存活率变低,投资的钱总是打水漂,参与养殖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要破局得抱团!大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金砂管理区下辖东红村、劳团村、建光村、荣光村4个村。2020年,在金砂管理区党委书记陈善明的牵头下,4个村的12名党员联合成立了金誉闽红蟳养殖合作社,流转40亩池塘用于养殖红蟳。
万事开头难。由于技术落后、经验不足,他们第一次撒苗以失败告终。但流淌在血液里的金砂精神,让村民们不轻易服输。
经验不足就自己摸索。陈善明说,合作社从水质入手,监测水温、盐度、溶氧含量等,寻找最适合红蟳生长的环境。政府也请来了养殖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们逐渐得心应手。如今,合作社养殖的红蟳存活率提升至30%,养殖规模扩大至近百亩。
科学养殖提高了红蟳存活率,但要打响“琅岐红蟳”品牌,关键要从品质下功夫。2020年,东红村引进福建同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占地120亩的红蟳(青蟹)育苗基地,保护琅岐红蟳优质种质资源。“我们联合十几家科研院所共同选育、推广优质的本地品种红蟳苗,同时将科学的养殖技术、管理经验传授给养殖户,用科技为琅岐红蟳产业保驾护航。”该公司总经理林荣光说。
如今,养殖红蟳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路径之一。
振兴种业做优“菜篮子”
琅岐是福建省重要的“菜篮子”基地。2019年,金砂管理区被确定为马尾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福州市城乡融合试验区。当年围垦造田的东红村,又迎来发展新机遇。
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芯片”,一粒优良种子可以让菜篮子丰盛,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东红村努力在“一粒种子”上做大做好文章。
今年,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福建省种苗创新基地相继落地东红村,助力打造“可参观、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琅岐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以“种业硅谷”为打造目标的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占地311.5亩,以水稻、瓜果、蔬菜等种苗繁育推广为主,通过政企研学协同推进机制,实现育种创新资源互通共享,构建高优特新种业产业链;福建省种苗创新基地占地230多亩,将建设智能温控种苗繁育中心、蔬菜水培基地、蔬菜保鲜储存库、冷链配送中心等,形成“产、供、销”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体系。
“在我们探索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道路上,东红村走在前列、争当示范,去年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陈善明说,如今,东红村在内的金砂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巾帼不让须眉、敢闯敢拼、开拓进取”的金砂精神,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英雄金砂文化资源和红蟳产业为切入点,金砂管理区盘活下辖4个村庄的土地和资源,打造红蟳公社,形成红蟳养殖体验园、乡村振兴讲习所、互动赛事基地和文旅服务配套4个产业布局。作为马尾区首个乡村振兴试点,红蟳公社通过政村企融合发展模式,举办乡村赛事、农业节庆、论坛培训等多项活动,为4个村庄带来了人气。同时,产业运营也为各村提供就业机会,让更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马丽清/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马尾东红村:盐碱滩变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