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佳伦:提灯照亮古龙窑

Published at Jul 19, 2021 02:15 pm
从2013年开始,福州陶艺名家、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福州市级传承人卢佳伦驻扎在长乐区营前街道黄石村做陶瓷,守着福州最后一口“活着”的古龙窑。 眼见起高楼眼见窑坊塌走进卢佳伦陶瓷工作室,院墙旁一面制陶墙绘惟妙惟肖;院内旧陶器、盆栽随意摆放,野趣天成;环顾里屋,满眼陶瓷,这里提供制陶体验、展览与交流,也是卢佳伦的起居之所。 8 年前,卢佳伦在查找福州陶瓷艺术相关史料时,发现长乐黄石村、下洋村、东屿村一带陶瓷历史文化悠久,过去有很多窑场,是重要的陶器生产区。 为探究这一文化现象,卢佳伦来到黄石村。“在黄石,还真让我看到一条龙窑,处在繁忙的生产中。”卢佳伦介绍,黄石遗存的古窑有300 多年历史,近70 米长,“从专业角度看,这样的古龙窑实属难得,在全中国也为数不多。” 为研究并保护福州唯一的古窑,卢佳伦在乡村租下一间农舍,改造成一处有陶艺特色的住所,把陶瓷工作室从中心城区搬过来。 发现龙窑的惊喜劲还没过去,担忧就来了。“黄石陶器厂的主要产品为粗陶器,市场需求逐年减少,生存越来越难。”卢佳伦说,几年后,他的担心成真了——2017年12月,陶器厂歇业停烧,再也不见窑火映夜天。 从见证窑场忙碌生产的场面,到陶器厂关闭、古龙窑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这一幕幕让卢佳伦心如刀绞,也促使他尽快行动起来。 在卢佳伦不断奔走呼吁和长乐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6月,黄石龙窑旧址被长乐区确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对他而言,这意味着古窑文物有了法律保护。而这并不是卢佳伦在此驻守8年之久的最终目的。 敢问路在何方 8年时间,对一个乡村来说,意味着土路换新路、小楼平地起、旧貌换新颜。 在黄石村,有一面陶瓷文化集中展示墙。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展示,黄石的展示墙里摆放着各种形制的陶器瓷器。卢佳伦在乡间的那处住所,也经常引来村民参观。 “原来做泥巴也能做得这么好看啊!”“以为是做粗活的,屋子会脏乱,没想到这么干净整洁。”“外面的墙画可真好看!”这么多年来,卢佳伦已融入黄石村。 村民观念的改变、和谐融洽的场景,并非一朝一夕促成的。 最先阻碍卢佳伦保护黄石古龙窑、弘扬黄石陶瓷文化的,正是当地的村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的,不仅苦脏累,而且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没人愿意再碰它。”卢佳伦说。 陶器厂不动工,古窑对于村民就不再重要,而卢佳伦极力保护古窑的行为也被村民视为毫无意义,怀疑、不理解、不支持的声音此起彼伏。 “除了村民的不理解,我还害怕台风天,台风一来,古窑总会受伤。”卢佳伦眉头紧锁,不可抗力因素与人为因素给古窑的保护带来重重困难。 “要保护古窑,不能忽略人的因素,要扎根农村,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村民,让他们转变思维,重视、关注当地的陶瓷文化,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来创收。”为此,卢佳伦一看到有村民站在文化墙前,就会上前聊几句,村民也经常聚在他的陶瓷工作室喝茶聊天。 “黄石陶瓷文化的出路,不只在保护旧址本身,它关乎‘非遗’‘海丝’文化,也关乎福州市委、福州市政府提出的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在卢佳伦的设想中,杂草丛生的窑场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福州黄石陶瓷主题公园。重视黄石陶瓷历史地位、深入挖掘陶瓷历史、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欢迎文化艺术人才驻村等举措将为黄石注入时代的活力,甚至带动整个黄石村变身“福州国际陶艺村”。(蓝瑜萍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