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澳大夫第祖厝传奇
Published at Jan 03, 2022 03:11 pm
大夫第祖厝位于连江县晓澳镇道澳村。道澳村在连江县东南部,地处闽江口东北岸,东面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祖厝,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中央悬挂一面“大夫第”黑漆古老披彩扎花的牌匾。更为醒目的是又一面“优贡”牌匾高悬屏门额上,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祖厝是由一堵封火墙把两幢古老大宅院连成一体,其分成上厝和下厝,两幢占地面积约1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主体采用木制承重。上祖厝大夫第倚道澳金山,面朝周岭,构建古朴,环境清幽,由道澳林氏八老第29世本远祖郎恒公(字钟映)兴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两百余载。当行至天井时,再一次被堂前门庭高挂着一块长约160 厘米、宽约90 厘米的木制黑匾所吸引,匾面上书四个苍劲敦厚的楷书大字“恩奖重膺”。这块耆宾匾就是古时的名号匾,它既是尊老敬贤的体现,也是乡村宗族权利的隐性赋予。
郎恒公德高望重,他的奇人轶事至今代代口耳相传:郎恒公与原配朱氏生下一女,不幸原配早先离世。他几十年独自含辛茹苦养育女儿长大成人直至出嫁生下外孙还未娶续房。一日,他思量自己上了年纪,不知还能在世上活多久,便把平日积累下来的银圆装成两大缸用米糟封好,随后用扁担挑起沉沉的一担银圆至女儿家。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两位亲家公还在老人馆聊得起劲,女儿叫儿子请两位老人吃饭。当孩子跑至两位老人跟前喊“爷爷吃饭”时,郎恒公笑吟吟先应一声“好!”可孩子回应的是“我不是叫你,我是叫自己的爷爷!”郎恒公听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沮丧至极。
吃饭时问女儿,两缸的米糟是否开了?女儿告知还未开缸。郎恒公就说自己想养猪,于是又把两缸装得满满的银圆挑回。途中经过儒洋溪边,清澈的溪水缓缓流着,只见对面的一位女子正在溪边洗衣服,郎恒公上前搭话问道:“依妹,60年早稻可做种么?”女子回应道“可以做种,藏放得好还要好!”看着眼前灵动年轻的女子,郎恒公听后满心欢喜。回至家中,马上托人打听该女子家庭背景与婚嫁与否,得知未曾许配,于是决定娶之续房。婚宴那日,两人入洞房。当揭开红头盖的瞬间,新娘见到眼前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伯,当即哭了。郎恒公知晓新娘因自己年老担忧往后生活无依靠,就打开箱子和床上、床沿等装满银圆的所有抽屉,而后抓起一把把银圆撒下,止住新娘的哭声。随后的日子夫妻和睦恩爱,男耕女织,于第三年(郎恒公54岁那年)生下长子,后接连共生四子。郎恒公的儿子们很快成人娶妻又生下许多孙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孙辈们长大成家立业,长孙娶妻,元月初生下长子。郎恒公看着曾孙,想到自己52 岁续弦,54 岁居然生子又当父亲,更不可思议的是自己97岁还能看到自己的曾孙,在喜极大笑声中无疾仙逝。
郎恒公生前管家有方,金玉满堂。
他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深得众人器重,故得到时任连江知县牛世显的嘉奖,于乾隆岁次甲申年(1764年)端月谷旦授予锦旗和牌匾(民国版连江县志亦记载相关史实)。
祖厝大夫第为两进两天井,厅堂分为前后厅,前厅中央设有夹层,上面供奉祖宗。每逢春节元宵或其他佳节,堂前屋后挂满灯笼,红红火火。远近族亲欢聚一堂,秉烛焚香祈拜,以追怀先祖之德泽。后厅设有两层,左右各有厢房。郎恒公的后辈来孙(第五代后辈)屏南知县林式绥,于光绪丁丑年(1877 年)十一月十三在祖厝的后厅右侧厢房诞生。他自幼聪明伶俐,苦心研读,终于在每三年一次会考中考取贡生。光绪丙午年(1906年),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抚宗留守亲自为之授予砚先公为“优贡”,奉政大夫,属屏南县知事十优贡,可谓人中翘楚。据说古时皇帝不斩优,自此祖厝声名更加显赫,达官贵人,络绎不绝。
“先祖家声远,旋江世泽长”。祖厝厢房后面的天井紧依小山包,山上四季常青。繁衍子孙迄今约有2000人,后辈们不忘祖训,自强不息,活跃在各行各业。
(林美芳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道澳大夫第祖厝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