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口:湿地重生 万鸟翔集

Published at Aug 31, 2022 12:27 pm
为守护好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多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 [caption id="attachment_11863588" align="alignnone" width="1269"]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公园全景。陈暖/图[/caption]   全球濒危物种关键庇护所之一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江流奔腾,从武夷山脉磅礴而出,一路裹挟着泥沙,经过500多公里跋涉和沉淀,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最优良、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衔接台湾海峡,地跨3个乡镇、13个行政村,总面积2100公顷。 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拥有的候鸟种类和数量最多,闽江河口湿地就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由闽江串起的海、陆生态构程,造就了一系列独特的湿地和近海类型栖息地,使其成为一些全球最为濒危物种的关键庇护所。 这里既是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等候鸟越冬区的北缘,又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区和以鸿雁、小天鹅为代表的雁、天鹅类候鸟越冬区的南缘,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王国”。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附近海域也是全球海洋物种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闽江河口记录有鱼类111种,由闽江携带入海的大量营养物质滋养出的丰富鱼类和底栖动物资源,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候鸟聚集,也使这一海域成为近海活动的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以及进行长距离洄游的伪虎鲸3种海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从“垂危”到“重生”   清晨5点多,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村民林发金趁着退潮,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巡逻。之前,他是湿地里的养殖大户,拥有上百亩的对虾、海蛏、红蟳等养殖基地。退养还湿后,他被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 从湿地“利用者”到湿地“守护者”,林发金身份的转变诠释了人与自然进退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早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福建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 一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行动就此拉开序幕,推进湿地立法、划定湿地管控红线、实行湿地严格管理、创新湿地生态恢复模式等一系列保护与治理举措密集推出。 叫停不合理项目。福州毅然决定,撤销已列入“十五”计划的鳝鱼滩湿地围垦项目,变围垦为保护。 阻击互花米草。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探索采用“特制旋耕机+人工挖除”方式,清除4500多亩互花米草,取而代之的是长势良好的红树林、海三棱藨草、芦苇等生态植被。 启动退养还湿。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回租、回收水产养殖塘,将3000多亩水产养殖塘改造成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乐园。如今,退养还湿区域正逐渐成为候鸟利用率最高的栖息区域,在这里观测到的单日水鸟数量最多达5500只,是改造前3倍。 建立长效机制。《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等相继颁布,《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也于2017年开始施行,为湿地保护和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 …… 从2003年设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到2007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到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完成“三级跳”。 福建福州观鸟爱好者杨金见证了这一生态保护“闽江实践”的明显成效。2003年,杨金第一次在闽江河口湿地观测到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此后每年冬天,这里都能发现数百只黑脸琵鹭的踪迹。许多黑脸琵鹭还在这里常年驻扎,成为常客。 除了黑脸琵鹭,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每年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留下“恋爱”的足迹。全球仅200多对的勺嘴鹬,每到冬天也会在这度过它们最快乐逍遥的时光。“闽江三宝”齐聚,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成为全球少数可以观测到这三种世界级珍稀鸟类的地方。 最新数据显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野生动植物现已恢复到1089种,其中水鸟152种,年均栖息于此的湿地水鸟数量超5万只,黑嘴端凤头燕鸥、卷羽鹈鹕、遗鸥等众多全球极危及濒危鸟类频现。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过去20多年间,全球水鸟数量呈下降趋势,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却逆势上升,几乎消失在人类视线的珍稀鸟类重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成功蜕变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生态名片、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和全球濒危物种聚集地。 千顷湿地福泽一方百姓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对此,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深有体会。“青山绿水真是无价之宝,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福祉。”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政策,把原先从事养殖的农户聘为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让湿地生态冲突者转变为主动保护,也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构建了生态保护合力。 同时,为了让人们共享生态保护成果、助力周边乡镇乡村振兴,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西南侧,还建起了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随着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项目纷至沓来,实现了湿地保护区与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座闽江口渔湾生态旅游小镇呼之欲出。 此外,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还积极开展生态教育,让更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接触了解湿地。随着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在重塑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过程中,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了湿地保护的“闽江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成功实践。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世遗青年论坛向全世界推广。 湿地保护故事翻开新篇   近20年前,正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湿地保护迎来转折点。 多年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行动接续推进、迭代升级,闽江河口湿地的独特价值也更加凸显。 当前,福建省福州市及福州市长乐区正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从“武夷山国家公园—闽江—河口湿地—台湾海峡”的完整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启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方案全球招标,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还将带动罗源湾、连江敖江口、福清兴化湾等地发展,共同形成闽东沿海串珠状生态湿地格局,打造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全球样板,使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典范。 (余少林 冯雪珠 覃作权)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