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棠三落厝的前世今生
Published at May 29, 2021 10:44 am
仿佛一夜之间,地处连江县丹阳镇区的三落厝,如一颗深山明珠霎时璀璨耀眼起来,连着把名曰杜棠的古村落震得风生水起,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争睹这处古宝般的千年老厝。
三落厝是由三座飞檐翘角蓝墙灰
瓦的大屋相连而建,且一座比一座深邃幽静。这样的古屋在乡村不多,有故事的更为罕见。
这处三落厝显得与众不同,它坐东向西,厝与厝之间,是由两处廊桥一样的亭落连接而成。入屋一看,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特别的景观,这三座古屋里,不仅有观天井、饮用水井,还有溪水从回字形的廊道下潺潺流淌。当你恍惚在这古色古香的木屋,不经意间,会突然从溪水里跳跃起一两尾或金色或红色的小鱼儿和小虾儿,惹得你不能不停止脚步,与它们逗乐一番。
如果你想把这三落厝里的房间都摸个遍,那是半天都忙不过来的。三落厝共有正房、后正房、前书院、后书院、僻舍、边房等大小房间整整200个!还别说院子外的中鹄桥、泰山府龙山境、望星台、采风阁、八仙屏、下马桥等景观,仅这三座镌刻着沧桑岁月印痕的古屋,以及缕刻在房梁上的锦绣窗花,够你流连两三天。面对一扇扇古窗古门古铜镜,你或许还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牡丹亭》里那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而这里确实曾经住着一群十分有出息的书生。其中有位名叫张莹的书生尤其有名气。现在,且让我们穿越到一千年前的唐朝,去看一看这里的风光。
杜棠,是远离连江县城属于丹阳镜坂顶村的一个小村落。这位书生的曾祖父,一眼看上了这里的荒山田野,建房修屋。那是景福年间某一年,当他备足了木料准备扶梁而架的时候,难题来了——靠请来的木工和他的家人,显然无力将一座已接榫好的六扇大屋的房梁给矗立起来。无奈之下,他的家人只好跑出杜棠,守在路口,等候随时而过的路人,请求他们进山助一臂之力,并许诺,待房梁架起新屋落成之后,必定好酒好菜一番答谢,并将从这年起,往后的此月此日,张家都要在这个被命名为“七星”的三落厝里,备下酒宴酬谢曾经助力架梁的人们。果然,张家大厝建起来了。张家人说话算数,年年都办一场盛大的杜棠宴。这种答谢方式,一谢就是几十年。这让不少赴宴的人心生感动,于是,他们纷纷向杜棠拥聚而来,不久,杜棠就成了烟火盛起的村落。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张家的影响下,杜棠,成了一个讲诚信、讲感恩、讲助人的“三讲村”。因为有了这个“三讲”,不经意间,杜棠,还成了书香之地,读书入仕蔚然成风。因此,小小山村,先后涌现出“九子十宰相”的传奇佳话。
影响最大的当属张莹。他是地地道道在七星三落厝生长的后生。在所居的中座后书院里,他常常夜以继日,挑灯夜读,伏案著述。
张莹自幼聪明好学,且胆大心细,唐大顺元年(890年)即他33岁的这一年,他独自从杜棠赶赴长安应试,一举中科,成了连江县第一位进士。如今三落厝正南面的中鹄桥正是他名上红榜荣归故里时所建的纪念桥。也因为他的衣锦还乡,杜棠村多出了三个名字——名闻乡、中鹄里和凤凰楯。
谁都不会想到,张莹一路平步青云,竟然当到了礼部尚书,而且是第一个居官为尚书的连江人。这时的三落厝,被人称作“尚书房”。张莹和大部分刚正不阿的官吏一样,不愿与奸臣倿相同流合污,后毅然退居故里,在花香盈袖的三落厝,重新开启耕读传家的日子。907年至933年,张莹深居此处,潜心学问著述。他的《史记正传》9卷、《后汉记》58卷、《汉南记》等均出自那间窄小的后书院。
时光如梭,到了明朝。在一场深夜突发的大火中,三落厝化为灰烬。这座宏伟的三落厝似乎就此打上了句号。
所幸的是,没有!
1603年,连江历史上第二位尚书吴文华,从南京归来。一到家,听闻张莹故居被烈火焚烧的消息时,心如刀割,万分悲痛。翌日,即携当年连江文化界名士陈元登、林燫等人,从县城向杜棠赶来。面对这片断井颓垣,吴文华和他的文友们登上七星台,为世事沧桑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此时的张家早已家道中落,根本无力复建如此规模的深宅大院。身为兵部尚书的吴文华,他此时的处境不会比早他六百多年的张莹好到哪里去。万历十八年(1590年),他率同僚奏劾太监张鲸劣迹,可皇上不纳。为此,他为大明王朝而忧心忡忡。也许他有着与张莹惺惺相惜的情结,也许他为自己的退隐做准备,当他正忙着筹划修复张家这处宅院时,一件传说一般有趣的事情出现了。
一户颇有实力的养鸭人家郑氏,赶着一群蛋鸭经过三落厝的旧宅地时,数百只蛋鸭齐刷刷停住脚步,争先恐后地下起蛋来。更神的是,有的蛋鸭还一下子生出两个甚至三个的鸭蛋,这让郑家人喜不自禁。第二天,依然如此。如此反复半个月之后,郑家人便断定此地非同寻常,用其地必有吉祥之果。于是,郑氏人家在半年筹措之后开始照原样复建三落厝。
吴文华闻讯,无比欣慰,如同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一样,高兴地向朝廷“引疾乞休”。就这样,郑家人在三落厝里繁衍生息二十多代,且人丁越来越旺,最多时,居住人数近千人,故有“杜棠七星三落厝,客居门户上千人”之说。
令人叹服的是,当年牧鸭的郑家人真有远见卓识,从他们入住的那天起,跨过了清朝和民国,当进入新中国之后,杜棠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04国道通过村口,接着,通水通电,又通了高速,与丹阳镇区连成一片。在2000年到来之际,三落厝的居民先后搬出,纷纷住上了新楼房。
杜棠三落厝再一次寂寥败落。
好像一段优美且迂回曲折的文章一样,在故事的某处埋下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伏笔。2015年9月,一位投资者一眼看上了这座蕴含着美好传奇和故事的千年“三落厝”。也许,他看中的正是尚书苦读诗书的那个后书院;或者,他相信了那位牧鸭的郑家人所信奉的风水宝地;或者,他更钟情于杜棠人当年讲诚信、讲感恩、讲助人的“三讲”风气。他投资一亿五千万元,对占地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的杜棠三落厝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和修复。三年之后的杜棠村,因了这处三落厝,再一次热闹起来。
如今,杜棠“三落厝”游人如织,声名远播。徜徉在这青山怀抱里的村落,萦纡于溪水淙淙的走廊之下,漫步在雨亭相连的古屋之中,人们仿佛踏进了诗意朦胧的梦乡。(吴安钦)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杜棠三落厝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