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马限山百年老洋房 讲述船政故事
Published at May 29, 2021 10:38 am
今年是船政诞生155周年。依山傍水的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1866年,船政在马尾诞生,以“造舰船、办教育、创海军、兴科技”为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创下多个第一。近年来,马尾区围绕“留下宝贝、活化遗存、挖掘内涵、展示风采”的总体要求,大手笔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让船政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福州风采。
在马尾马限山保存着4栋百年老洋房,它们和船政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记录着马尾的百年沧桑。
去年,马限山近代建筑群(英国副领事署、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圣教医院门诊楼)升级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前,拥有百岁“高龄”的老洋房被活化成展示馆并对外开放,推动船政文化发扬光大。
记录马尾百年沧桑
英国曾在此设副领事署
马限山位于三江交汇处,紧邻罗星塔与马尾造船厂旧址。近日,记者登上山顶看到,两栋单层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依山而建,它们便是英国副领事署、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从山顶远眺,马尾港一览无余。
马江海战纪念馆馆长王晓芹介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迫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当时,英国殖民者先在仓前山泛船浦设立英国领事馆,1870年又在马限山建了英国副领事署及附属建筑,作为领事馆人员及英国海员的俱乐部。
记者在两栋建筑附近发现两面刻有“船政官界”的石碑,这是船政大臣沈葆桢花重金从英国人手中买回这片土地后立的。
1874年,沈葆桢收回土地后,便将两栋建筑作为船政前、后学堂外籍教员宿舍。1942年,民国海军部接收了两栋建筑,并在山上遍植梅树,命名为“梅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又作为马尾造船厂的职工宿舍和船舶技校的学生宿舍。
圣教医院旧址分门诊楼和院长公寓两栋楼,分别位于马限山山脚和山顶,1901年由英国基督教会(圣公会)创办,后于1925年、1948年两次扩建,医疗对象是外轮船员、船政员工和中国病员,兼外轮检疫工作。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圣教医院,改名为福建马江医院。1986年福建马江医院迁往马尾上岐。
老洋房风采依旧
活化利用讲述船政故事
4栋百年老洋房的风貌和格局,基本被“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
记者注意到,在英国副领事署四周的石板条上,保留了一条U形凹槽,这是百年前人工开凿的排水沟,如今依旧在行使着它的使命。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的外墙青砖、红砖兼用,立面较为讲究,是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
“这是当时为了防止碰撞做的设计,在现在看来还是十分人性化。”王晓芹说,由于这些建筑依山临江,为了防潮及储存食物,建筑主体底层用石头砌了地下室,如今风貌依旧。
为了再现马限山近代建筑群风采,大力弘扬船政文化,2003 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2004年,马尾区决定由马江海战纪念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2014年,马尾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当下马尾全力打响船政文化城名片,大手笔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马限山公园片区是其中十大功能片区之一。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马尾强化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讲好船政故事。
记者看到,4 栋老建筑如今依旧“活力十足”。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变身临展馆,围绕船政主题策划各类临时展览,近期正在举办船政水墨画展。英国副领事署设有近代外交史料展,圣教医院门诊楼开辟为马尾区非遗展示馆、特色文化展馆,重点展示船政文化内涵。
(马丽清/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马尾马限山百年老洋房 讲述船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