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繪本成時尚 中式美學潤童心
Published at Jun 20, 2023 10:51 am
绘本,即图画书,以图画结合文字讲故事,一向深受孩子以至大人的喜爱。在内地,近几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绘画风格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原创绘本逐渐多了起来,在一向「洋气十足」的绘本界刮起了一股「中国风」。昨日六一儿童节,不少家长和孩子选择「捧读中式美学」,在不同画风中,欣赏中国优秀文化之隽美。◆香港文汇报记者 刘蕊 河南报道
河南的张女士有两个孩子,从刚出生她就经常为他们读绘本。「刚开始是我给女儿读,后来有了儿子,女儿也认字了,女儿又可以给儿子读了。」在她看来,好的绘本「老少咸宜」,「还记得女儿4岁时我给她读国风绘本《安的种子》,读完之后我内心觉得特别平静,那种为安的种子最后开出大大的莲花而欣喜的感觉。」
《安的种子》是内地图画书画家黄丽创作的。她以极富中国传统意境的绘画表现了「道法自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中国哲学。该书以本、静与安三个小和尚为叙述线索,讲述了一个有关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出版十多年来,每年销量都在攀升。
家长:孩子潜移默化建审美判断
在黄丽看来,好的绘本是文字作者和绘画者两者共同努力构建了一个情感通道,在这个通道中,儿童能够实现自我学习与建构。
张女士的女儿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当中有了自己的「审美判断」。张女士表示,现在女儿已经能够自己挑选绘本了,「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图便宜买了一套讲《西游记》的绘本,她看了几页就不看了。她告诉我,里面的孙悟空每次出来打架都换靴子,打妖怪还嬉皮笑脸。」张女士发现,原来那套书中孙悟空的服装前后不一致,「靴子一会儿是黄色的,一会儿是豹纹的。」
在郑州东区的一家绘本馆,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选绘本,「说实话前几年咱们中国的原创绘本并不多,大多数是引进的。但是这两年关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绘本逐渐多起来,而且画风都超级唯美,家长和孩子都很乐意选购或者借阅。」该绘本馆的负责人说。
今年六一儿童节,李女士选了一套《中国经典民间故事绘本》送给5岁的儿子。「这套书画作着重于人与自然间的深层思考,强化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单看画面就是美的享受。」李女士的儿子今年5岁,「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会时不时地与人讲起猪八戒啊、田忌赛马之类的故事。」令李女士惊讶的是,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是她讲给儿子听的,而是他自己在绘本读到的。「虽然认得的字不多,但是故事却看懂了。我还觉得挺神奇的。」
画家:传统文化在当代引共鸣
「『中国风』绘本,不仅文字丰富,插画精美,而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的『再创造』。」画家黄丽觉得《安的种子》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是符合当下人们的文化体验与感受的。「放下焦虑,归于平淡,一直存在于中国的传统之中。」
每一部精彩的绘本都是作者、插画家和编辑通力协作的结晶。为了创作《安的种子》,黄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多次去西安兴教寺采风,建筑、服饰、家具乃至僧侣的日常生活渐渐烂熟于心,才开始动笔绘制,画风是典型的中国水墨。
黄丽认为,文化是动态的,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的行为当中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再次得到认可和普及,是其能够在现代语境中找到共鸣并获得新生。」黄丽也更愿意将「国风绘本」的兴起看作是中国原创绘本的兴起。「这些年的优秀作品都为孩子们营造了自我建构和学习的通道。比如《纽扣士兵》讲述了中国的家庭文化、《小熊快跑》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些话题其实都是当下语境中的热门话题。」
诗人:草木情怀形成「文化胎记」
「国风」不仅是传统的,还可以是「乡土」的。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冯杰的儿童作品就非常受欢迎。他的作品诗画结合,具浓浓的文人气息。
他的《鲤鱼拐弯儿》把在黄河两岸的所闻所见所记所思画了下来;他的《乡土和孩子》系列儿童诗集也都是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冯杰说,从最初写作他就一直没有走出本土范围。笔下的题材芝麻绿豆、鸡飞狗跳,不能洗掉那些泥气、腥气、土气、俗气、烟火气。「写童诗就是在纸上做一次返回童年的『童旅』。」冯杰说,童年时代的草木情怀,自然感受,会无形地滋润在一个人骨子深处,像青铜的渍浸,像玉石的包浆,像钟乳石静静滴垂,总会形成大小不等的「文化胎记」,让人一生携带。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國風繪本成時尚 中式美學潤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