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

Published at Jun 19, 2023 09:50 am
此诗第一联,从气象的角度写出西园的清雅幽静。第二联扣住游鱼和蝴蝶的“知”和“觉”,写西园的春天尤其动人。第三联草与花相对应,突出了“迷行迹”和“隐笑声”的游园之趣,表明诗人完全融入普通游人之中。最后表达自适情怀。 早晨,西园的空气和阳光特别好;雨后,整个西园显得特别清新。 水池里的鱼游来游去,它们最知道水的冷暖变化——使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蝴蝶在园里游戏,它们最懂得春日晴好。地上的青草软绵绵的,人行走的痕迹迷失其中;草木上的花正灿烂绽放,花丛深处传来阵阵笑声。 在这里观赏游玩,真是自得其乐,根本用不着人为的音乐来迎候。 诗题中的西园,是官家园林,又称“州西园”,在当时的福州府衙西边,现在的鼓楼区新民路以西、北大路南段东侧,福州第三中学校址一带。这座西园是志书上有记录的福州最早的园林,据记载,园林里建有春台馆、春风亭、戏台、沽酒肆、秋千架等,还有池塘、小溪,与衙门里的沟渠相通,池塘的水很神奇,能与潮汐相通起落。宋代的时候,每年二月至三月,官方会开西园让市民观赏游玩,时间大约一个月。这首诗是蔡襄初到福州出任太守不久写下的,估计蔡襄亲自参加了开园仪式,所以诗题叫做《开西园》,估计他对这件事感到很满足,所以他在园里才会那么自在、那么陶然、那么忘我。 如今的福州,特别重视环境美化和园林建设,并以此造福于民。 福州已拥有城市综合性公园、大型生态公园和串珠公园、街头公园1400多座,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福州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4.82 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公园和城市绿道网络,串联起了整座城市的园林式幸福生活。 游览过福州鼓山灵源洞的人会注意到,灵源洞喝水岩边上有摩崖石刻“忘归石”三个楷书大字,出自一代名臣、北宋书法家蔡襄之手,是蔡襄留在福州最有名的一处石刻。“忘归石”很醒目,旁边三四步开外,又有题刻“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蔡君谟就是蔡襄,庆历丙戌即1046年,那是蔡襄到任福州知州的第二年,他和福建提刑观察使苏舜元(字才翁)、福建武臣提刑郭承规(字世济)一起,陪同福建转运使邵饰(字去华)游览灵源洞。这两处题刻未必是同一次游览的印记,陪同上级官员和同僚的游览,是很难达到“忘归”的境界的。 蔡襄写下“忘归石”,是对此山此水的一种喜爱。因喜爱而忘返,陶然忘机,那种身心的满足、愉悦和自在,在字迹里行走、留存。蔡襄曾两次“知福州”,一次是宋庆历年间,任职时间为1045 年至1047年;一次是宋嘉祐年间,任职时间为1056年至1058年。在福州的时候,他着力于民生和文化,政绩卓著。出行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很踏实。“忘归”二字,可以代表他在福州的状态和心情。蔡襄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的诗作,读一读他描写福州的诗作,可以读出那些令他难忘的“忘归”时光。 蔡襄的诗,有多首写到乌石山,或者与乌石山有关,可见他对乌石山特别的钟爱。 《饮薛老亭晚归》: 终日行山不出城, 城中山势与云平。 万家市井鱼盐合, 千里川原彩画明。 坐上潮风醒酒力, 晚来岩雾盖钟声。 归时休更燃官烛, 在处纱灯夹道迎。 薛老亭:位于乌石山向阳峰,唐咸通年间侯官县令薛逢与神光寺僧灵观同游,见此峰颇具特色,于是建亭在侧,题名“薛老亭”。 终日行山不出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绕着城,城包着山,这个特点早就反映在诗歌里。蔡襄这首诗,既写到福州地理形势的特点,又写到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和商贸的繁荣,还写到诗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斯地斯人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作为福州“父母官”的自信和气度。 蔡襄多次登临乌石山,乌石山最高处为邻霄台,蔡襄有诗《登邻霄台》(又作《凌霄台诗》)云: 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 低回倾北斗,突兀起东闽。 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 溪山来面势,歌吹彻穹旻。 子夜看先日,阴崖得后春。 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 使者风流在,诗人格调新。 骊珠忽投我,神笔动惊人。 平昔持州契,于今识路津。 去天知不远,咫尺仰威神。 诗歌注重感受和意境,这首诗描述乌石山的峭拔俊秀,充分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几千仞”“倾北斗”“青云上”等语,重在写出气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乌石山并不高,周围不少高楼大厦,挤挤挨挨,显不出乌石山的高来。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候,乌石山南面、福州南台还是广阔的田野和水泽,一无遮碍,乌石山自然显得峭拔。 那时候,登乌石山可以观日出,可以望见闽江风帆。从“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起,诗人把笔触移向山外,引伸出生活感悟和哲思。最后四句写到:平日里每天接触的是州府文书,而今登上乌石山之巅,似乎认识了登仙之路,这里离天宇不远,咫尺之间,可以仰望威灵之神。 蔡襄既是官员又是诗人,以官员的身份写诗,反映在诗歌里,可以看到,他是关心民生苦乐的。一旦他的诗篇里隐藏了官员的身份,一个纯粹诗人的心迹就坦露无遗,这个时候,诗人固有的超脱、闲适的情怀就显现出来。同样是与乌石山有关的诗作,《薛老亭晚归》关心民生的官员身份最明显,《登邻霄台》已经流露出摆脱“平昔持州契”、抛却繁琐公事的心迹了。 蔡襄在《登邻霄台》中已经流露出了摆脱“平昔持州契”的心迹,但毕竟是想到了“平昔持州契”之类的琐事,并没有忘掉自己的官员身份。 福州大庙山钓龙台之上曾经有一座达观亭,蔡襄《达观亭》写道: 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 旷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 扳云跻大庭,仙路何纡盘。 秋明澄远绿,暑霁凝新寒。 城郭烟火稠,水陆渔樵蕃。 偶暇按民俗,适游心意欢。 鸣弦俯清流,对酒环苍山。 重拂衣裾净,从带夕岚还。 大庭:天庭,有版本作“大亭”。 这首诗层次感显明,景物描写与个人体悟相交织。开头四句点明达观亭的位置和地势,以及取名的由来。第五句至第十句,描写登亭所见的景色,上下左右,远近纵横,包括“秋明”景象和“城郭”动静。最后六句,写诗人自己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外游览的乐趣和情态。 “城郭烟火稠,水陆渔樵蕃。” 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蔡襄在《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门晚照》中写道: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山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宁越门:福州夹城城门之一,在城南。石桥:即九仙桥。这是一首短诗,短诗的妙处,在于记下了诗人的瞬间感受。这首短诗的瞬间感受,就在于当诗人在石桥上停歇的那一瞬间,看见西山一带的天色和夕阳,那么美丽动人,觉得很舒服、惬意,一切都是那么合适。“相当”(合适),这个感觉是难以言传的,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对,艳丽一点暗淡一点也不对,刚刚好,而且正赶上诗人驻足歇息的那一瞬间。 这个状态,最是“相当”。 蔡襄足迹遍布福州城里城外,南北西东。福州东郊有个榴花洞,蔡襄游览之后写下短章一首,即 《榴花洞》: 洞里花开无定期, 落红曾见逐泉飞。 仙人应向青山口, 管却春风不与归。 榴花洞别具洞天,气候特殊,花开没有固定时节,这里的落花往往飞落到山泉里,随着泉水流走。 真希望仙人们守住这里的山口,管住来到这里的春风,不让它离去。 关于榴花洞的来历,有个美妙的传说。传说唐永泰年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于是追逐下去,一直追到榴花河口,遇石洞门。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里面有村舍人家,鸡犬相闻。蓝超遇见一老翁,询问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老翁说这里的人是逃避秦时战乱来到此地,也不知现在是什么世道了。老翁劝蓝超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枝。蓝超出洞后恍然如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所在了。这个故事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相似,也许是古人因为喜爱榴花而虚构出这么一个“榴花源”的世界吧。《闽都别记》也说到一个关于榴花洞的故事,说周启文与吴青娘一对少男少女因为躲避黄巢起义军而住在洞中十几日,后终成眷属,年老又双双乘青鸾羽化成仙。 别样洞天别样心,诗人希望仙人帮忙,留住春风,这虽然是游览榴花洞时的突发奇想,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危砖黄)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