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紋理尋畫意 斑駁「樺語」訴鄉情
Published at Feb 25, 2021 10:16 am
夜深人靜的子夜,時時在腦海中盤旋的構圖和紛繁的巧思衝破了黑龍江省樺樹皮畫代表性傳承人唐德濱的夢境,在工作室裏淺睡的他飛速衝到畫架前,調整好樺樹皮的紋理走向,利落地在調色盤中擠好顏料,左手一把攥起可能要用到的四五把油畫刮刀,右手飛快取刀蘸顏料,胸有成竹地在一塊樹皮結子旁橫着抹兩抹,再豎着擰兩下,只三五筆功夫,一棟俄式「洋葱頭」建築便顯露出來,樓前紅白相間的電車半隱半現,再遠遠「點」亮一盞昏黃的俄式路燈,用一把蘸了白色顏料的大刮刀在畫面周圍凸起的樹皮結子上順勢一刮,帶有「3D」效果的層層「落雪」便在樹皮上瀰漫開來。■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千 哈爾濱報道
唐德濱充分利用白樺樹皮的天然紋理,用油畫訴說着黑土情、故鄉思。近兩年創作的一系列《哈爾濱城市記憶》作品在他的油畫刮刀下,浸潤着樺樹皮的斑駁紋理,吐露着濃郁的鄉愁與追憶,打動着一代人的心。
首創樹皮正面作畫
1991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唐德濱,平日裏最愛去郊外的白樺林采風,繪畫作品也以白樺林見長。「白樺林對我好像有一種魔力,在裏面安安靜靜看着就感覺特別舒服,待一兩個小時都不想走。」唐德濱的直覺告訴他,一定能用白樺做點什麼,而這個機會也在悄悄來臨。
十年前,深知他熱愛白樺林的老同學帶給他一些樺樹皮畫的資料和原材料,一下子就勾動了唐德濱躍躍欲試的心。「樺樹皮與魚皮和獸皮製作技藝並稱為黑龍江的『三皮』文化,我很早就了解樺樹皮畫是什麼樣,但當我拿到樹皮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一定做的和別人不一樣!」
唐德濱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傳統的樺樹皮畫使用樹皮光滑的內側進行剪、粘、貼、刻、烙等方式創作,色彩較為單一,畫面也多為少數民族狩獵生活圖景。而他則充分利用專業所學和對藝術的理解,力求突破傳統樺樹皮畫風格,在業內首創用樺樹皮正面創作樺樹皮油畫。天然凸起的樹皮結子、黑白交錯的紋理與油畫藝術相呼應,自然的氣息與油彩相交融,碰撞出頗具時代感的獨特韻味,在業界獨樹一幟,備受矚目。
畫作保留樹皮「真味」
「製作樺樹皮畫,樹皮上的結子永遠是『主語』,保留它原生態的東西,盡量不破壞,再加上充分的聯想和創造,用油畫『填空』。」唐德濱說,每塊樹皮都是獨一無二的,在繪製前要對樹皮的結子分布、紋理走向有一定的理解和解讀,用油畫加以點綴,將樹皮原本的畫面感呈現出來。
對樹皮的紋理一直懷有敬畏之心的唐德濱常常與樺樹皮「相面」,橫看成波、豎看成嶺,翻來覆去擺弄、找角度,挖掘最能凸顯樹皮本身特徵的詮釋和表達,讓畫面看上去和諧自然,舒適不生硬。
作品牽動一代人回憶
隨着與樺樹皮「對話」的增多,創作了大量濕地風光、雪鄉松嶺等主題的唐德濱也一直在尋找突破點,以求讓作品更能打動人心。於是便嘗試創作了一系列「城市記憶」作品,無意中牽動了一代人的鄉情與回憶。
現年55歲的唐德濱見證着家鄉哈爾濱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每翻起老照片回想起幼年時光便總有感懷,他的鄉愁隨着油畫刀的揮動在斑駁的樹皮上描摹:俄式「洋葱頭」、雪霧中奔馳的有軌電車、夜幕下的教堂、松花江畔......曾經日日複寫在他眼中的老哈爾濱從樺樹皮斑駁的脈絡中噴薄而出,也一下子喚醒了掩埋在唐德濱心底深處的老家。《霽虹橋下的蒸汽機車》、《秋林公司》、《伏爾加莊園》、《江畔俱樂部》、《中央大街》等作品一經推出便引起空前反響。
「有個定居南方的哈爾濱人託朋友找到我,拜託我一定幫他留幾幅畫,他說這就是他記憶中的景象,如果沒看到這些畫,這份記憶可能要永久失去了。」唐德濱頗為動情地說,這座百年歷史的城市,每個角落都有它的獨特印記,我要把那些老的建築和風貌慢慢講出來。「用傳承人特有的方式,用家鄉的藝術記錄家鄉的歷史。在樺樹皮多年無言又默契的陪伴中,我找到了對家鄉最好的表達!」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樹皮紋理尋畫意 斑駁「樺語」訴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