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工业遗产绽放光彩
Published at Dec 28, 2021 04:36 pm
155年前,马江之畔崛起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肩负“富国强兵”重任。155年后的今天,在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内,修缮完成的铁胁厂、综合仓库、机修车间、机装课仓库、甲居课保障组等工业遗址,再现了清末至今不同时期的“船政印记”,诉说着昔日荣光,进一步弘扬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
修旧如旧
百年铁胁厂重焕新生
走进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别致的玻璃房。透过外围玻璃,内部有百余年历史的钢铁构架清晰可见。钢铁构架锈迹斑斑,结构之间多以铆钉相连。
这栋建筑便是修复后的铁胁厂。
“清末还没有焊接工艺,都用铆钉连接,多数钢铁结构都是当时留下来的。由于这个片区地处沿江地带,潮湿的气候导致不少钢铁构件锈蚀。”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为了最大程度留住历史记忆,修复时在钢铁构架外筑起玻璃房,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不影响文物辨识,就连上面的铁锈也被原汁原味地保留。
铁胁厂是船政历史上重要的生产车间,原是木结构的打铁车间。
187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建造当时各国盛行的铁木合构轮船,即“铁胁船”,便将打铁车间改造为铁胁厂。
后来铁胁厂专门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钢铁物件。1898年,铁胁厂改建为钢铁构架厂房,后经抗日战争,仅留存下一处钢铁构架。而后马尾造船厂将此作为铸造车间。2020年12月,铁胁厂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修复后的铁胁厂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呈现了历史记忆。建筑外围玻璃幕墙以时间轴为设计理念,屋顶和外立面以渐变的形式,展示建筑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诞生“甲型一号”
见证中国航空工业起步
铁胁厂不仅见证了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还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中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就是在此诞生。
记者看到,铁胁厂有一栋简易的钢铁构架厂房,厂房内陈列着“甲型一号”的1∶1复原模型。在它西侧的广场上,再现了飞机下水的轨道。
“甲型一号”是拖进式双浮筒双翼水上教练机,机身采用福建本省出产的杉木、樟木等木材,飞机动力源自寇蒂斯OX-5型发动机,机体与机翼用钢绳拉紧,全机亚麻布蒙皮。其主要指标和飞行性能均达到当时世界水平。
陈悦介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在军事上的使用价值开始显现。当时的中国海军将发展军用航空作为加强海军战力的捷径。1917年底,在马尾创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育航空工程人才。
翌年,福州船政局下附设飞机制造工程处,组建了中国第一家飞机研制机构,后改名为马江海军制造飞机处。1919 年8 月造出“甲型一号”,中国航空工业由此起步。
活化遗存打造船政书局
铁胁厂记录了清末至今的“船政印记”,其余的4栋建筑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马尾造船厂造船业的发展。机修车间和机装课仓库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综合仓库和甲居课保障组建于21世纪。
在守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过程中,马尾区还注重对船政老建筑的活化利用,让船政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今年6月,马尾区联合阳光学院打造的船政书局,在机装课仓库内正式揭牌。文艺范、小清新的书局深受游客和年轻人喜爱。
记者看到,依托老建筑打造的船政书局极具工业风、文艺范。在内部装饰上,造船零件、船舶老物件、船政人物和景点油画等船政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仿佛带人穿越时光,感受百年船政历史。
阳光学院校长乔海曙介绍,书局集主题书店、功能书吧、学术场所、研学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今后,书局将通过定期举办各类船政研学、研讨会、学术交流、文创作品大赛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让船政文化“活”起来,同时培养相关人才。
马尾区有关负责人说,马尾区将“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的建设分为船政博物馆、船政衙门片区、船厂车间片区、活态保护区等十大片区,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新格局。目前,从船政格致园到马尾造船厂老建筑,再到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船政古街、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昭忠祠、罗星塔公园等,船政旅游进一步“串点连线成片”。
(马丽清/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马尾船政工业遗产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