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千年 ——梅邑陈氏祖祠
Published at Mar 28, 2023 09:45 am
位于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的梅邑陈氏祖祠,前身为千郎祠。祠堂始建于宋代,明初遭毁,清乾隆年间移建于旧址对面的中崙山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再遭毁,1994 年移建现址,2014年再度修缮,形成占地面积785平方米、建筑面积615平方米的混凝土仿古建筑,更名为“梅邑陈氏祖祠”。
一门九进士
祠堂建筑高大宏伟。一字屋脊,房顶两坡,两头燕脊,中间龙凤抢珠。厅堂端肃,埕阔廊宽,圆柱齐整。祠堂分上下两落。上落四直一厅,大厅阶前正上方高悬御赐“探花及第”长匾,左右分挂着“博士”“进士”等牌匾,两旁张挂陈祥道、陈旸画像,两人生平及《礼书》《乐书》简介;下落高墙围合,中门直入,回廊两旁墙壁分别悬挂《礼书》部分礼仪图和《乐书》部分乐器图。近年,祠堂左右厅还增设了陈祥道、陈旸二兄弟石像,并在环走廊墙面增设“中国礼乐之都、乐圣陈旸故里”等主题文化图文。整个祠堂端庄典雅,富有文化韵味。
梅邑陈氏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可概括为: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禹州),南开闽漳,随王进榕,分迁入梅,今及全球。
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就有陈姓族人进入福建,但进入闽
清的第一支是入闽始祖陈千郎的第三个儿子陈柄(陈庭柄)。陈千郎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是东汉太丘长陈寔(亦为陈实)的后裔。他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由河南省光州固始县渡江入闽,仕闽王王审知,官至三司左丞;初居福州南大义(今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后卜居闽侯小溪源,去世后与元妣李氏、继妣郑氏合葬于闽清县四都(今三溪乡)陈墓洋。其三子陈柄迁居云龙漈上(因村口有一落差很大的石漈而名,后简写为际上),为漈上陈氏始祖。
让梅邑陈氏闻名遐迩的是其科举和仕宦盛景。陈柄迁居际上后,即立下了“崇道德、尚礼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训。其曾孙陈玩生有五子,长深道、次祥道、三安道、四旸道(后改称陈旸)、五从道,除长子深道守家侍父外,其余皆进士及第,世称“五子四登科”。其后,祥道子行中、安道子刚中、旸道子积中、从道子和中、刚中孙陈问先后登科进士,叔侄孙合九人,被称为“一门九进士”。终两宋,漈上陈氏共有进士31人,实为书香门第、进士摇篮,也因此留下了满祖祠的“进士”牌匾。
千古两先生
群星璀璨的陈氏“学霸”中,最为突出的是祥道、旸道两兄弟,世称“兄弟双理学”,也即“礼乐二陈”。他们不仅是闽清历代名贤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功臣。朱熹曾为他们撰写了“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的楹联。
陈祥道,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年)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宣义郎。他一生穷经著书,著述丰厚、成就斐然,著有《礼书》150卷、《仪礼注解》32卷、《周礼篡图》20卷、《礼记讲义》24 卷、《论语全解》10卷。其中,《论语全解》曾成为当时的科举参考用书,风行60年,并且还是王安石学派(陈祥道为王安石门生)唯一存世之作,颇具学术价值。此外,其《礼书》《论语全解》被收入《四库全书》,《礼书》还被收入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陈旸,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历任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太学博士、驾部员外郎、讲义司参详礼乐官、宣德郎、礼部员外郎、礼部侍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著有《乐书》200卷,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同样被收入《四库全书》;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美国、日本、韩国等多国国立博物馆均有收藏。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的中国古代音乐博物馆内,塑有古代八大音乐家名人铜像,陈旸位列其一。
陈旸为官正直敢谏,《宋史·陈旸传》记载其“尝坐事夺,已而复之”。尤溪汤川陈氏族谱记载,其肇基始祖文华“因祖父旸公廷对,坐言盐铁利忤旨,防天威不测,避地入尤”,可见其不顾身家性命为民铮谏之实。家乡人以“陈贤良”称之,既因为他举于“贤良科”,更因为他当得起此二字内涵。陈旸被免职后回归漈上,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去世并归葬故里。
万秀藏古村
在际上村,从梅邑陈氏祖祠出发,还有不少古迹可供观摩瞻仰。
村口公路边有一片山崖,其上有多处摩崖题刻,其中有陈祥道手书的“龙首岗”;还有到村中追寻“二陈”功业的南宋状元张孝祥,也在此题刻“起傅岩”。
祠堂右边有块镌刻“十八学士先兆”的石碑,记载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当初陈柄为寻安家宝地,循着古驿道来到漈上。
他见此山川风景,十分心仪,但一时难决奠基之处,只好时常徘徊此地察看地形。一日,他走累了在树下打盹,梦境中走进村西松林,坐于一处青石板上休憩。突然,从青石板下的洞里钻出一群白鹤,先后共有十八只。仙鹤是吉祥鸟,且“鹤”在闽清方言音同“学”,喻示科举功名有成。醒来后,陈柄急寻梦中青石板,最终由此线索找到了定居之所。为了记述梦境,并勉励子孙勤奋耕读,他在住宅门前竖起一块镌刻“十八学士先兆”的石碑。此碑被作为族宝,现移立祠堂近侧。
祠堂门前有一条1.5米宽,一直延伸至村口的石板条横铺古道,这便是陈氏子弟进京赶考走过的古驿道。村口处有一个落差很大的迭坎式瀑布,为全村的出水口,也是村名的由来。
横跨其上的是一座“千年石板桥”。相传当年这里倒伏着一根巨藤,充当沟通两岸的独木桥。少年陈旸经常在上面来回读书,一趟是120步。他据此发明了“120字学习法”,即每天记牢120字,不贪多,也不打折,日积月累,终成“博士”。
古石桥底下的河床石上,至今留有取石和人工开凿的洞穴残迹。这是宋时陈旸带领乡亲们就地取材兴建水利工程的“贤良陂”,村里至今流传着陈贤良穿官袍拜石开渠得水的美谈。
(池宜滚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礼乐千年 ——梅邑陈氏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