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佳伦“:陶”醉10年 致敬宋元古窑

Published at Mar 28, 2022 03:28 pm
通过手工拉坯,能让一件薄胎酱釉器的成品厚度仅0.3毫米,相当于3 张A4 纸的厚度,重量仅约50 克。这是匠人卢佳伦历时十载苦心专研的成果,是对宋、元时期福州洪塘窑的致敬。 最近,60 岁的卢佳伦正致力于复原和推广福州怀安窑青瓷,并计划申请非遗。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曾练掉1 吨多的泥 薄如纸概率仅约3% 卢佳伦1990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设计专业。他一直潜心制陶,致力发展福州陶文化,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客座教授、福州市陶瓷艺术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薄胎酱釉器制作技艺”的福州市级传承人。 卢佳伦工作室位于长乐营前街道黄石村。工作室内,陈列着不少薄胎酱釉器。这是一种由细泥制成、表面施以酱釉的陶质小罐。它原产自福州洪塘窑,称为“唐物茶入”,是20 世纪90年代在三坊七巷的改造及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的。 “当时出土的薄胎酱釉器胎薄在1 至2 毫米,不仅代表了宋代福州陶瓷的精湛水平,还是福州茶文化的一张名片。”卢佳伦说。 2006年,为了复原这个胎薄到1毫米左右的酱釉陶质小罐,他前往江苏宜兴进修学习制陶技艺。2007年,学成返榕后,他独自一人开始尝试制作、烧制薄胎酱釉器。 卢佳伦说,在湿泥拉坯塑型过程中,要做到口沿要圆,器皿上下都很薄,并且拉到1毫米以下时还不能塌掉,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是很难做到。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不能修坯,要一次性拉完,十分考验制作者手感。最终的厚度,得完全凭制作者的经验去控制力道。为此,他曾练掉1吨多的泥。 历时10年的屡败屡战,2017年,卢佳伦终于成功,烧制出的单个薄胎酱釉器最薄的厚度仅0.3毫米,重约50克。福建省内也仅他一人达到这一水准。而在这成绩背后,是3%左右的成品概率。 9 年扎根黄石 只为守护复兴窑口 “之所以将工作室选址于黄石村,是因为这里遗存有一处在全中国也为数不多的古龙窑。”卢佳伦说。 9年前,卢佳伦在查找福州陶瓷艺术相关史料时,发现长乐黄石村、下洋村、东屿村一带陶瓷历史文化悠久,过去有很多窑场,是重要的陶器生产区。其中,黄石村内遗存的这处古窑有300 多年历史,近70 米长,实属难得。为此,他便在黄石村租下一间农舍,改造成一处富有陶艺特色的工作室,成立了福州海峡陶艺交流中心,潜心探寻古窑文化。 黄石龙窑旧址在卢佳伦的奔走和呼吁下,于2019年被长乐区确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黄石村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摸过泥巴,但未来的希望是年轻人。”卢佳伦说,他继续长留在这里,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复兴窑口,传承、塑造和提升营前“陶”文化,展示其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关注福州陶文化,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来到这里学习和交流制陶工艺。 (陈木易/文石美祥/图)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