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洄波一千年
Published at Mar 07, 2022 02:57 pm
在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北埠浮镇岐旧码头,临江矗立着一座侯官古邑标志性建筑物——镇国宝塔。它是唐朝时期的一座风水塔,与城隍庙同期建造。
侯官村地处闽江下游,滨江平原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每年4至6月,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常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上游的闽北山区交汇,从而形成暴雨。骤雨连降,山洪暴发,由此下泻的洪水常常对下游的闽江区域形成威胁。根据水文工作者的总结,一般雨峰过后一天,洪峰就可达上街。当前期土壤比较湿润的情况下,如果三天之内全流域降雨达150-200毫米,就会发生大洪水,淹没大片农田和房舍,危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民间传说,唐武德七年(624年),有一游方道士在观察了浮镇岐地理和水情后认为,此乃水下有一瞎眼龙兴风作浪所致,建议造一座宝塔镇住水妖。县令无策,只好从之,在村西北隅浮镇岐的旧码头旁,建造了这座塔,以镇水妖,压水患,俗称“浮镇塔”“护镇塔”。
镇国宝塔以花岗岩为材料,仿木楼阁式建筑,四角七层,通高6.8 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单层须弥座。宝塔整体雕琢简朴、造型别致,有着南方古塔清秀剔透的建筑风格。塔檐刻瓦垱和瓦垅,层层飞展,各角呈起翘之势,整体轮廓似锥形。
塔座东面镌刻楷书“镇国宝塔”四字,字径10厘米。塔身雕饰丰富,每层各面均设有神龛,盘坐莲台的佛像神态各异,安详而又端庄。转角处是威武憨厚的力士、团窠花卉等图案,体现了福州早期精美雕刻的工艺水平。1989年它被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公布为第八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宝塔作为侯官古村和码头的重要标志,在当地群众心里已成为镇妖祛邪与正义功德的化身,同时也是历代闽江过往船舶的重要航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镇国宝塔因年代久远,出现倾斜。1984年由闽侯县文物部门进行维修,落架重新砌筑扶正,并在四周围上了石栏杆。维修时从塔基地宫中出土了青釉罐、开元铁钱、铅钱、铜钱、铜镜、舍利子、玛瑙等珍贵文物,全部交由闽侯县博物馆收藏。经文物部门鉴定,铁钱属五代闽国时期的铁钱。铁钱因埋在地宫中时间太久,腐蚀生锈,损坏严重,保存完好的不多。铁钱为圆币,中为方孔,径宽4.3厘米,厚0.4厘米,币面外沿和方孔边沿为凸起线纹,币面上下左右依序阳刻“开元通宝”楷书铭文。据《文献通考·钱币考》记载:闽国铸有铁钱,与铜钱并行。《十国纪年·闽史》载: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王审知加铸铁钱,把铜钱和铁钱作为闽地流通的主要货币。这些钱的钱文均为“开元通宝”,以一枚铁钱为一文,五百文为一贯。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古侯官县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往事越千年,古塔留遗篇。如今,塔旁的九棵古榕,依然静静伫立在那里。历经百年风雨,树干沧桑如铁,形如达摩拥袍而立,默读心经。虬枝密布,参天抚云,撑起一片阔大的树冠,有如华盖,护佑着古村苍生。(叶红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塔影洄波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