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书院鸿儒余潜士
Published at Jan 11, 2021 10:38 am
余潜士,字时缵,号耕邨,永泰人,清代理学家、教育家。少时希志圣贤,曾就学于福州鳌峰书院,并在这里当过教师。书院留下他不少自励向学、博雅淳正的故事。
福州鳌峰书院于清康熙年间由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建造,是福建的最高学府,培养了林则徐、梁章钜、杨庆琛、廖鸿筌、张际亮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余潜士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入鳌峰书院,他以刻苦读书闻名。
嘉庆十六年(1811年)春,福建总督汪稼门到鳌峰书院讲习,敦谕研学《小学》。因为当时“学者率以《小学》为不急之务,束之高阁,几莫知有是书之当读矣。”汪总督想扭转这种局面,提振理学研习风气。余潜士潜心程朱理学,入读书院前就独自深居永泰高盖山苦读四年,对朱子《近思录》《小学》等经典学有心得。他对总督的意图了然于胸,思想多有共鸣,于是有感而发,作《读小学感赋》七律二首。
鳌峰书院监院吴贤湘对余潜士的才学早有所闻,把他的两首诗私呈总督。总督阅后非常赞赏,令录贴书院鉴亭中,并告示学生,“有能熟读《小学》而抒为论者,列上考”。这样一来,《小学》学习热潮很快兴起。书院将他“聘入业书院内舍,助辑《小学》篡注”。
这件事在学界颇有影响。《福建通志·福建儒行传》记载了此事,并描述了当时情景:“于是旧刻坊本、新翻注纂一时并出,纸为之贵”。
当时老一辈学者林芳春、林希五、陈召亭等组织“真率之会”,“每月一集,至则各出所著述,以相质讨论”。他们欲觅“少年向学之士”参与论学,85岁的林芳春听闻余潜士好读宋儒书,便徒步到鳌峰书院,邀他参加论学会。余潜士时年28岁,“遂后至,居末座”。他的才学得到老一辈学者的器重,故当时便有“知名士咸以不识潜士为憾”之说。
道光三年(1823年),理学家陈寿祺主讲鳌峰书院,余潜士随之再度回书院读书。道光五年,朝廷举行12年一次的贡举。福建督学沈维鐈要鳌峰书院推荐人选,陈寿祺即将余潜士“首举以对”。沈督学知悉余潜士“望圣贤为依归,不陷溺于科举利禄”,生性至孝,遂举为拔贡第一,“冠诸十郡”。次年入京朝考,授职州判。道光九年(1829年),他受总督孙尔准檄命进入通志局,助修《福建续通志》,后任教于鳌峰书院。
余潜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不鹜声华,内行醇挚,为学界所佩服。
道光元年,朝廷诏举孝廉方正,永福知县和乡绅一致推举余潜士,他却以母病为由决不赴考,许多人为他感到惋惜。他任教鳌峰书院时,一府官见其“人才难得”,赠予一幅唐伯虎画,嘱他将画送京中一官员,以获取功名,他却把画藏在家中,恪其“不欲苟入仕途”之诺言。
他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拟鳌峰书楼记》,描述了书院的厚重历史,对创办者张清恪的功绩知微知章,对闽道学的振兴与传承寄予希望。
“自昔以传今,由今以传后,闽学之相承,遮几绵延勿替,则公之教思又岂有穷哉!”表达了坚定的理学信念。
余潜士60岁乡试中举,朝试未第。后应好友魏杰之邀,授徒于福州寿泉精舍,至68岁去世。他一生专注于程朱理学研究,为晚清闽学振兴作出贡献。朝廷彰其道学懿行,特赐予进士,授文林郎;身后奉旨入祀乡贤祠配祀孔庙,春秋官祭。当时学者评述:“潜士之研心性道,笃志暗修,其于吾闽道学之宗”。当今学者称赞:“理学一脉,自宋朱熹、杨时、游酢诸先贤肇其始,风流绵绵、代代不绝;至清季,承其余绪而卓越者,当归永福余潜士。”
(朱同)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鳌峰书院鸿儒余潜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