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共戴福州城”

Published at Oct 08, 2021 10:02 am
高超的造船技术 造船是闽越人的传统技艺。远古时代,越人刳大楠木造独木舟自不必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越人仍以造船为要业。他们因依山傍水,以“渔猎山伐”为业。“山伐”的重要目的是用林木于造船。他们居处之地“或滨于东海之陂”,或“深处溪谷之间”,自然是“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操持水上生涯。 据记载,三国吴景帝时,在闽北设建安郡(260年),又在福州“置典船校尉,令谪徒作船于此。”他们应是看中闽中多船材,且工匠多具造船之良能。东吴还把贬谪官员“送付建安造船”。在开元寺东直巷设典船都尉营,因而“号船场”。建安郡候官县由此成为吴国的造船重地,又在今长乐置造船所(吴航头)。无怪乎东晋左思作《吴都赋》称:“篙工楫师,选自闽禺。习御长风,狎玩灵胥。”看重的是闽匠的造船与航行技能。 东吴在候官设立典船校尉以管理造船,又在沿海连江及霞浦各地设置“温麻船屯”,专司造船,今福州遂成孙吴在闽造船中心基地。所造舟船最著名者号称“五会船”。晋周处的《风土记》载:“其舟则温麻五会。豫章合五板为大船。因以五会名也。”晋末,卢循民军失败后,散布沿海各地,擅造“了鸟船”,“冲波逆浪,都无畏惧”。了鸟船又称五会船,应是福船的前身。福州乃至福建沿海居民所用船只均称“温麻船”或“五会船”,又叫五航船或五帆船。大者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三四丈,可以承载六七百人,载货万斛(约300吨)以上;用七张帆者,堪称海上巨舶。 六朝时,福州地区造船技术更有长足进步,其所造商船大量出海航行,因此“商舶远届,委输南州”,“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可见海外贸易及对外交往之繁盛。 唐代,福州造船业发达,所造尖底福船闻名于世,海行平稳而快捷,因此天宝三年(744 年),高僧鉴真和尚与日本僧人荣壑、普照等东渡日本前,都曾先期专程派人到福州置办粮船,准备由此地出洋。福州所造船舶巨大,利于商人出海逐利。黄滔曾作《贾客》诗称:“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唐代福州由官家所造船,多供军用或漕运,故经营规模大,所造船只也大。据载,咸通四年(863年),福州造千斛大舟,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至广州。 五代时,海上交通贸易发达,闽王频频派使臣自山东登、莱二州入贡中原王朝,虽失坠者常达十之三四,却仍然乐此不疲,也足见福州造船之发达。 宋代朝廷实行开放对外贸易的政策,促进航海造船业的发展。福州成为中国造船业中心之一,所造船只供内外贸之用。福州、泉州所造海船,不仅体型巨大,而且设备良好,适于海行远航。当时福建所造海船,常见者船长33米、阔11.6米、深10米,大船则三倍于此。民间大商船载一千石至一万三千石,同时可载五六百人。朝廷一次曾命福州“大治海舟至千艘”。福州造“福船”闻名于世,故北宋朝廷遣使去高丽,往往先期委福建、两浙“ 雇募客舟”。官府还在福州设置官船坞。 《三山志》载:“官造舟率就河口弥勒院之旁”,约在今台江新港一带。还有船场则在州东北井楼门外,南台旧盐仓之东。 宋代所造海船桅杆高大,采用多挂风帆办法以利用风力。中型船桅高33米,正风时张布帆50幅,桅顶端加小帆10幅,无风时用之。大型船只用帆更多,出航时,“帆若垂天之云”。商人借助发达的航海工具,频繁出海贸易以致富,造船航海业的兴盛,催生了专为外商提供船舶的“番船主”。据载有“福州番船主王仲珪等言,本州差拨海船百艘至明州”。另载仅福州一地,就有面阔一丈三尺以上海船达三百艘。 据记载,宋代“海舶”成为福州“土产”之一,可知福州造船之多且精,时人誉称“ 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元代,马河波罗也盛赞福建造海船坚固、舒适、舱多、桅多、帆多。元代虽然税局设在泉州,“商船为了逃税,往往从福州开航”。 新安船是中国著名船形之一的福船,该船多由福州开出,因福州港是其基地港。 明代,福州因海防之需促进造船业发展。福建都指挥使司下辖五个水寨造船厂,明将俞大猷称:“闽中造船,俱在省城西门外二十里之地,名曰洪塘”。福船成为我国航海木帆船的三大类型之一,时人称:“福船者,至利之器也”。“盖福船之制高大,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高耸,设舵楼三重于其上。”“福船凌风驾涛,顷刻千里,势如山摧。贼舟遇之,大者即碎,小者即犁。”福船坚固且耐风涛,能御火,利于深海远航。水师战船常用福船,俞大猷任广东总兵,曾向福州定制大福船80艘。 郑和下西洋之举进一步推动福州造船业发展。明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供出使西洋用。永乐七年(1409 年),郑和又“ 造巨舰于长乐”。嗣后“总率巨舶百艘,发自福州五虎门,维艄挂席,际天而行”,庞大的船队十分壮观。 中琉的封贡交往和贸易活动,也推进了福州造船业。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福州,南台造船厂专责营造出使琉球的“册封舟”。要求船型高大,配备齐全,水密性及抗沉性强,对技术和用材要求甚高。“封琉球之舟,大如五间屋,重底牢固。其桅皆合抱坚木,上下铁箍。”琉球人也学习福州人的造船技术,以修造海船。明景泰年间,福建三个卫的造船厂合并为一厂,迁址到闽江口附近,后又改设到橘园洲。福州洪塘也是制造商船和运盐海船的基地。总之,明代福州造船业仍居全中国领先地位。 清代,福州造船业仍延续传统优势。雍正七年(1729年),官府额定福州战船厂承修战船133艘。清初实行海禁和迁界,使造船业衰退,但民间造船质量仍属上乘。乾隆时,册封使常选择福州民船充作册封舟;长乐造船工匠组建“严安行”的行会组织,集中工匠多达200多人,在潭头、梅花、石井诸港设场造船。福州台江、三保等处,制造木帆船的土坞数量仍然很多。 近代以后,西方先进造船技术传入福州,尤其在1866年福建船政创办以后,福州造船技术有了新的提高。福建船政局开启中国机器造船工业,引进先进的轮船制造技术,采用动力机器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派出留学生到法国、英国学习先进的造船和驾驶技术,船政所造船舰有军民两用的。 战舰也由木舰进步到铁胁舰、钢甲舰,由此推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从历史上看,福州因海而兴,首重发展造船业,同时又因造船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海外交流与海外贸易,两相增长,互相促进,成就了福州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与枢纽地位。(卢美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