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大澳:文化IP赋能美丽乡村
Published at Mar 01, 2021 10:16 am
近日,福清市新厝镇大澳村海族舞表演队的队员们,再次齐聚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即将到来的演出进行排练。欢快的舞步、炫目的道具,表达着出海平安、捕鱼丰收的心愿。
海族舞是大澳村海洋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大澳村找准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挖掘海洋文化、和谐礼让文化、莆仙文化等底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IP,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再现“六尺巷”精神
大澳村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最南端,和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仅一水之隔。
入村道路干净整洁,村内古厝错落有致、公共小景随处可见……近日,记者走进大澳村,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让人眼前一亮。
“入村道路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有大内涵,它是大澳村的第一道风景。”大澳村村委会主任陈勤斌说,入村道路早年由印尼华侨捐赠,当时最宽处仅3米,已无法满足村民的出行需求。去年,大澳村两委计划将道路扩宽,但扩宽村道会牺牲部分村民的利益,起初,村两委对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心里没底。征求村民意见后,村民们都爽快让出房前屋后的土地,无偿用于修路,路修到哪,村民的地就让到哪,少则几十厘米,多则一米多。仅3个月时间,村道拓宽工程顺利完成。
在宽阔的村道中段有一处“一米墙”景观,墙上写着打油诗“大澳村路本太窄,数家愿让一米墙……”
“新厝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春利以村民主动让地修路为题材,写了这首打油诗,并设计了一米墙景观。”
陈勤斌说,古有“六尺巷”,今有“一米墙”,展示了和谐礼让的精神。
此外,村道沿途,利用石磨、石臼、旧筷筒、旧窗户做成的各式小景,成为一道道别样的风景。
陈勤斌说,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大澳村的“颜值”,和谐文明的乡风成就了它的“心灵美”。
展示海洋文化
大澳村面向兴化湾,村民世代以渔业为生,村里至今还保留一处尚在使用的旧码头。如今,旧码头经过重新修缮,已成为一座码头公园,这里既是村民的休闲之所,也是海洋文化的展示之地。
每日傍晚,75岁的许金清都会踩着泛着青光的石板路,沿着码头公园的堤岸来回走个几圈。他说,旧码头是大澳村人的乡愁记忆。上世纪初,一批又一批的大澳村人从这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晨曦初生,码头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松开缆绳,乘风起航
一批又一批的大澳村人下南洋,一批又一批南洋货物又运回村里……许金清和记者说着从父亲那听来的故事,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码头公园内,一面海族舞文化墙引人注目。陈勤斌说,大澳村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族舞”就出自这里。海族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宋,每从海洋中获得馈赠,靠海而生的人们就会模仿鳌、虾、乌贼、鲳鱼等水产的形象,跳舞庆丰收。
“鱼跃虾跳多好瞧,彩花鸣炮庆元宵。”每年春节,村民统一身穿亮黄色服装,手举着各种鱼类造型,在码头上翩翩起舞,是大澳村最热闹的日子。
陈勤斌说,海族舞已成为福清的一张文化名片。
乡村美丽更持久
大澳村与莆田江口镇一水相望,语言、民情和莆田相似。由于地缘文化、民情民俗及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大澳村积淀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大澳村不断在细处丰富这些文化内涵。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大澳村,村里专门建设了一座乡村记忆馆,将村里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乡土美食等全面展示出来。”陈勤斌说。
走进乡村记忆馆,一股浓郁的莆仙文化气息迎面而来。乡村记忆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了大澳村的历史变迁和源远流长的农耕、乡土、民俗文化。一件件老物件,都能让人勾起浓浓的思乡情怀。
春节期间,大澳村处处张灯结彩,呈现一片祥和安乐、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内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大澳村的变化成为归乡游子最好的谈资。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了一些乡村建设经验,摒弃城市化、公式化的设计,重点挖掘乡土人文内涵,让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持久的生命力。”陈春利说,大澳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各种文化IP,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
“我们坚持保留特色,努力打造独有的文化品牌,坚持传承和谐礼让文化、海洋文化、莆仙文化、侨乡文化等元素,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陈勤斌说,下一步,大澳村计划继续投入资金,保护好莆仙特色的古民居,通过文旅融合方式,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王光慧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福清大澳:文化IP赋能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