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海丝共建“双园”
Published at Jul 10, 2023 11:23 am
“凡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福清人”,许多人都这样说。
千百年来,向海而生的福清哥凭海观澜,踏浪弄潮,足迹遍及五洲四海。今天,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拓宽者和延伸者,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福清人又一次勇立潮头,向海图强,筑梦中印尼“两国双园”,谱写新篇章。
水南塔雕像海丝“存照”
在汉代,福清属东冶。晚唐五代时期,王审知主政福建,曾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派人远航到三佛齐国(今印尼)。《十国春秋》记载:佛齐诸国人从唐末天祐二年起来闽。这期间,海口港也逐渐繁荣,福清人开始沿着海丝航线,南下安南、吕宋、三佛齐等地。
福清人出国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在13世纪末的宋元之交。南宋末年,流寓交趾(今越南)经商的龙山人俞定则,是有文字可考的福清侨居海外第一人。据里美《俞氏族谱》记载,俞定则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作七言绝句四首,总名为《四景诗》,抒发思乡之情。
实际上,与海丝国家的商贸往来,从始建于宋代的龙山祝圣宝塔(又称水南塔)就能窥见一二。据乾隆版《福清县志》记载,塔始建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塔腹系直筒式,一至三层,石级呈螺旋状,盘旋而上,古朴庄重,属北宋建筑风格。
近日,在龙江街道下梧村干部何昌龙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近这座千年古塔。灰褐色的莲花状七级宝塔直指苍穹,一种苍凉厚重的古老感觉迎面扑来。古塔像一位老人,仿佛在诉说它曾经见证过的繁华与沧桑。
20世纪20年代,德国人艾克在厦门大学执教时,曾实地考察福清的瑞云塔和水南塔,写下了《福清两石塔》,后由梁思成翻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梁思成还根据艾克拍摄照片手绘过此塔。
何昌龙说,水南塔最让人惊奇的是,在其塔基出现了身着回服、头顶货物,形态完全区别于中国人群形象的石雕刻。
美术史学家、中央美术学院罗世平教授曾应邀来水南塔考察,他认为水南塔出现的“头顶托物”雕像,与敦煌壁画中的外域商人形象十分相似。
“实为宋代‘八蛮献宝’石雕刻,目前福州地区仅发现两处。”福清市博物馆馆长毛胤云介绍,在宋代,福清就通江达海。可以说,水南塔是福清宋代参与海上贸易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凡有华侨处,就有福清人”
古朴的华侨皮木箱、布满岁月痕迹的印尼老扁担……在福清市侨乡博物馆里,一个个历史物件,见证海丝贸易往来的繁盛。这是福清人穿越山河、迎风破浪,开辟海丝之路的物证。
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余邑什三治儒,什七治贾。”早年,福清自然条件恶劣,且地寡人多,重视教育与经商成为多数人的选择。福清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或贸易、或谋生、或移民,足迹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曾在长乐候风放洋,并在福州沿海招募船员、通译。《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五载,明代福清人林贵和“通易,善卜莁之说,国朝永乐间,五从中贵人泛西海,入诸夷邦,往返辄数年,竟无恙考终于家”。郑和还在福清万安所(今东瀚万安村)抽调百余军士随行。
从林贵和起,福清先民逐步南渡侨居东南亚。印尼泗水,聚居的福清人特别多,常被称作“小福清”;西瓜哇的万隆多聚居渔溪人,故称为“小渔溪”;南加里曼丹的马辰多聚居东张人,称为“小东张”。
在印尼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凡有华侨处,就有福清人。他们“一卷草席下南洋”,以惊人毅力打拼,形成一个庞大的近代海外融商群体,如:林绍良、林文镜、蔡道平、林逢生、郑年锦、纪辉琦等融商巨子,在水泥、面粉、食品、烟草、纺织、煤炭等行业均获得瞩目成就。
投资开发区 华侨桑梓情
事业有成的华侨多数会返乡建造一种中西合璧的住宅——红砖侨厝。奋斗一生能在家乡盖上一座“红墙红瓦红地砖”的大厝,是他们在丝路上辛苦拼搏的心灵依托。
作为“海丝”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福清人在异国他乡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同时,也不忘振兴故乡,或慷慨捐资,或投资设厂,或穿针引线,搭建起福清连接世界的桥梁。
改革开放后,以印尼侨领林绍良、林文镜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回馈桑梓,纷纷为家乡建设出谋出资出力,参与投资建设了融侨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洪宽工业村等。海内外融籍乡亲建造的这台“造血机”,让福清脱胎换骨,甩掉了“地瓜县”帽子。
位于福清湾畔的元洪投资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洽谈引进、参加奠基的重点项目。
《习近平在福州》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元洪投资区”成立的故事: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福清市领导的陪同下,到印尼拜访林绍良,他将林绍良在过去国内暂时困难时期给乡亲们寄回来的米、面、油比喻成鸡蛋。希望林绍良与政府一起给乡亲们送只“鸡”,教他们懂得“养母鸡生蛋”。习近平说,“不能光是直接送‘蛋’给他们吃,吃完了仍然是‘穷光蛋’,要教会他们养母鸡,这样就不断有‘蛋’吃了。”
当时,林绍良便决定与政府签订开发50平方公里元洪投资区的协议。1992年5月,元洪投资区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侨合作开发区、中国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
此事在中国曾引起极大轰动,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2005年,元洪投资区核准为中国国家级综合性投资区。2016年,元洪投资区借助福清籍乡亲从事食品批发、零售、加工及物流配送等基础优势,启动“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开发建设。
筑梦“新海丝”
共建示范园
千百年来,中国和印尼因海结缘,写就海丝壮丽篇章。以海外华人华侨为纽带,元洪投资区驾起了中印尼经贸交流的桥梁。
福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印尼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融籍印尼华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威望。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印尼“两国双园”应运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自2021年来与印尼佐科总统“三次通话、两次会晤”,多次强调要把中印尼“两国双园”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2023年1月,中印尼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获中国国务院批复,将打造成两国经贸往来的大通道、产业合作的连通器、民心相通的新载体。
今年以来,新动作频频,新成果累累。福建省、福州市主要领导高密度访问印尼,拜访了重点海外华侨乡亲,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引进了一大批中外合作项目,为“两国双园”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天时地利人和。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运作,从招商引资到要素保障,从公共服务到产业合作,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目前,元洪投资区现有在产工业企业190家,形成以粮油食品为主导的纺织化纤、轻工机械、能源精化等优势产业,汇聚了御冠、胜田、丰大等知名企业。
乘着中印尼“两国双园”这艘巨轮,既有胜田、兆华、天马等本地龙头企业“走出去”,也把印尼优势企业“引进来”。接下来,还将推动印尼渔业中心项目、中国—印尼跨境电商产业园等44个、总投资589.99亿元的对外合作项目快引进、快动建、快投产,打造国际产业合作新示范。
潮起东方万象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印尼“两国双园”将谱写海丝崭新篇章。
(雷岩平邱泉盛王光慧/文林双伟/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逐梦海丝共建“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