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斌:若非刀画绝哪得“百花”香
Published at Jul 10, 2023 11:02 am
他是以刀代笔的石上画家,用刻刀在石上将中国画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近日获得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最具分量奖项百花奖金奖的寿山石雕大师郑世斌。
他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专门创作的寿山石雕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目前正在“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中展出。
郑世斌1975年出生于福州,从小便在从事寿山石工艺品制作的父母身边耳濡目染。他真正意义上学习雕刻,却是初中毕业的那年暑假。他从艺3天后便创作出一件让师傅目瞪口呆的薄意寿山石雕作品,被赞“有天分”。后来,他如愿考入福州艺术师范学校中国画专业。毕业后,郑世斌不假思索地选择了与中国画更契合且更容易融入的浮雕与薄意创作。
比浅浮雕“浅”,又比图画“立体”的薄意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也被称作“刀画”。
著名书画家、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曾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
而郑世斌认为,用古代文人般的“矫情”一词形容薄意,可谓恰如其分,也就是“矫俗为雅,情动于衷”。
郑世斌将中国画的画理与雕刻技法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融合艺趣,却又尊重石头本身的肌理。无论是前些年屡屡创下天价成交纪录的田黄石作品,还是近年普通石材创作的薄意或圆雕作品,郑世斌的作品在雕刻过程中,都少了墨守成规的传统,多了几分快意下刀的潇洒,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生命力的一种文气。
他说:“中国画中的提笔、运笔、收笔等所产生的线条、笔墨效果,就是一种提炼,是写意而非写实。而薄意也是如此,在如此薄的状态下,不仅要呈现少许立体感,还讲究人物的情绪变化,这就归功于对线条的提炼。”
郑世斌尚古,不仅潜心钻研寿山石雕传统技法,还不断从敦煌壁画、宋元古画中汲取营养。
但他不故步自封,回溯五代罗汉延伸出自己内心的罗汉,从宋代瓷器盘沿的线条演变为飘逸的云纹……对创新生命力的追求“跃然石上”。如本次获得百花奖金奖的石雕作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的诗意和意境。他取白色部分雕琢独钓老翁、苍劲枯枝、厚重白雪,刻画细腻的蓑衣、斗笠、竹叶与不事雕琢的天空、旷野、江面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见微知著、意蕴无穷的感觉。
郑世斌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和福建省级工艺美术比赛10多项金奖,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众多国家级机构收藏。“你在刻作品,作品也在刻你。”郑世斌希望自己的作品,一直有生命力。
(刘磊/文石美祥/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郑世斌:若非刀画绝哪得“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