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文石村:古时兴盛地 今朝更繁华
Published at Nov 21, 2022 09:14 am
“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头”这句古话在长乐民间流传已久。其中的“梅花”指的是长乐梅花古镇;“文石”指同在闽江口的长乐潭头镇文石村,“好道头”则彰显了文石村文风兴盛。
文石村三面临海,曾是海防要塞,紧邻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闽江口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积淀深厚,古迹遗存丰富。
近年来,文石村深入挖掘古迹资源和乡风文化,将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有机统一,全力打造旅游名村。2021年,该村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地处闽江口 古迹遗存多
文石村与琅岐岛隔江对峙,距五虎礁20海里,自古是闽江口登长乐的必经之地。古时,文石港口海舟渔货商旅云集、文人学子络绎不绝。这里是郑和下西洋重要史迹地,也是明清时期朝廷使者出使琉球等国的码头。
文石村古迹众多,最出名的当属有着“好道头”之称的“登文道”。登文道由花岗岩大条石铺成,总长99.7米,最宽处3.5米。一块巨石上刻有“登文道”字样且附有碑记。
碑记显示,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当时,文石港为长乐四大港口之一,是郑和船队开船出海及学子赴乡试必经之地。由于潮起潮落,江边淤积严重,登船不便,学子赶考需由船工背上船。后来,学子们在天妃庙烧香许愿: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献石铺路。因此铸成登文道。目前,登文道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上文提及的天妃庙,与郑和也有渊源。文石村牛山在宋代时即有妈祖庙,得名圣娘山。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奏准敕建“钦赐天妃庙”。如今牛山上的天妃庙即为“钦赐天妃庙”。
2018年,文石村筹措近500万元资金建设牛山妈祖公园,在山顶立起巨型妈祖石像。石像高12米,由365块花岗石组成,妈祖面朝大海,手执如意,凤眼凝注,尽显“海上和平女神”的慈惠之美,寓意天妃妈祖庇佑天下百姓,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牛山妈祖石像与天妃庙、登文道、马山炮台等著名景观遥相呼应,成为文石村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潭头镇弘扬海丝文化的亮点建筑。
全域统筹规划 打造六大特色区域
除了天妃庙和登文道,文旅资源丰富的文石村还有马山炮台、龙山寺、文昌祠、越王禁石、大王宫和石碑等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农耕历史,让文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优势和发展潜力。
进入10月,文石村数十亩绽放的波斯菊、百日草,勾勒出一幅梦幻浪漫的风光,这是村里打造的又一网红旅游点,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花海观光。
为了做好旅游文章,近年来,文石村绘好发展蓝图,全域统筹规划,打造六大特色区域:以特色步行街、古厝、寺庙、湿地龙山广场为主的村落观光区;以蔬菜种植、农业观光为核心的农业种植区;以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为主的综合服务区;以农耕体验、农事教育、瓜果采摘为特色的农耕体验区;以天妃庙、马山炮台遗址、妈祖公园、牛山古洞、观日亭为主的文化观光区;以湿地、海洋保护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区。
走在文石村,放眼可见整洁的村道连起六大区域,沿途小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绿意盎然……文石村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和乡村旅游特色村。2021年,该村游客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
下一步,文石村将深挖文旅潜能,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借助“党组织+文旅发展”模式,以文石村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汶上村、泽里村的文旅发展,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兴旺,推动富民增收步入快车道。
(徐文宇/文石美祥/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长乐文石村:古时兴盛地 今朝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