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繁华地 新时代里富美村

Published at Oct 10, 2022 09:18 am
位于长乐区文岭镇北部的山边刘村是福州地区著名的调味品蔬菜种植基地,这里的葱、蒜、芹菜等远销全国各地。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曲径通幽的乡间小道、清莹澄澈的悠悠湖水……这个整洁古朴的村落,好似一幅山水画,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山边刘村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依托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进行规划,对遗存的古民居群和宗祠古庙进行修复与开发,让村子成为一个展现地域风貌、承载乡愁记忆的特色田园乡村。 保护历史文物修复开发古厝 山边刘村负责人刘代文告诉记者,山边刘村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村子的商业曾经一度兴盛,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建山边刘街,路面全部用石板铺设,有直街、横街、新街之称,当时是长乐东部最为繁华的集镇。 村里有众多古建筑,如始建于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湖山堂、始建于唐朝的沙塘玄帝庙、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的刘氏宗祠…… 记者看到一座古厝:层层叠落的马头墙,错落有致,半掩半映,半藏半露;粉墙青瓦,古朴大气,墙外山水秀美多情,墙里庭院曲径通幽……刘代文告诉记者,这座古厝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是一家典当行,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为了保护历史文物,村里集资进行修复开发。 目前,这座古厝的几面围墙被重新修缮,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尽显别致典雅。“典当行古厝修复工程去年5月动工,预计今年11月完工。截至目前,修复工作已投入近300万元,目前还剩下一些水电施工等收尾工作。”刘代文说。 探索经济发展实现增产增收 山边刘村通过修复古厝、开发采摘园、壮大农业种植等,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也鼓励在外的乡贤、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典当行古厝修复完成后可作为文岭商会集会场所,还可以引进一些特色小吃店,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另外,我们借助村里东湖的美丽风光,在东湖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打造了采摘园,吸引游客,让烟火气和人气都旺起来,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刘代文介绍。 山边刘村原来是个贫困村,村民们大多以种菜为生。因散户种菜收入低,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2008年,村里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除了在全村耕地种上蔬菜外,还承包了邻村数百亩耕地,扩大种植面积。现在每户村民每年都有数万元收入。 “我们村的蔬菜基地主要种植绿叶蔬菜,种植难度较高。所以,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来开展免费培训,加强对菜农的现场指导,解决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问题,确保菜农增产增收。”刘代文说。 作为福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山边刘村将蔬菜基地和田园风光相结合,通过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美丽乡村,让村民树立“我家是景区、景区是我家”的生活理念。 整治环境卫生打造美丽乡村 漫步村庄,记者发现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置着两个干、湿垃圾桶。据了解,山边刘村近期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村干部前期积极深入村民家中,引导他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保洁公司每天定时清理,确保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村里跟卫生保洁公司签了合同,每天8点之前,垃圾必须运走,所需费用由村委会全额支付。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村民更加舒心了。 如今,村庄环境整洁有序、村路河道净化美化以及重点区域、重点线路干净整洁,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问题得以解决。 村民说:“我们村这两三年的变化很大,以前没有水泥路。公园都是这两年建的,环境变好了,人也有精神了。 推进移风易俗 共建文明家园 近年来,山边刘村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共建文明家园。 “红白喜事酒席不能办太多,办几桌招待亲人就好了。而且,为防控疫情,应该尽量减少人员聚集。”记者看到村里的党员志愿者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摒弃婚丧陋习、杜绝铺张浪费。这得到了众多村民的支持。 “去年,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本来要办四五十桌酒席,结果才办十几二十桌,只邀请族亲,省了很多钱,经济压力减轻很多。”一名村民说。 刚开始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时候,很多群众不理解,“通过讲解移风易俗的益处,村民的观念改变过来,非常支持移风易俗工作”,刘代文说。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山边刘村严格管控人群聚集,通过宣传栏、公示栏、微信以及入户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宣传,将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徐文宇/文石美祥/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