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力拓东盟及中东市场,其中熟悉伊斯兰世界的香港「非华裔学生」,在香港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进程中,可起关键作用。在香港土生土长、巴基斯坦裔的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副校长利哲宏近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非华裔学生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语言及生活,香港要建立穆斯林人才库,非华裔学生是其中一分子。他建议特区政府、办学团体及雇主,应培养及重视非华裔学生的能力和多元文化价值,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助力香港开拓穆斯林商机。 ●香港文汇报记者 黎梓田
利哲宏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黄金十年,香港视中东市场为新经济增长动力,并因应市场所需,持续改善人力架构,如积极扩大专业,资格互认,加强教育机构与市场对接,建立一个穆斯林人才库正合时宜。与此同时,香港积极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吸引来自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港升学,若能充分发挥少数族裔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不但有利经济发展,也有助巩固香港国际学术地位和国际多元文化特色。
利哲宏在访问中提到,首先社会需要界定非华裔学生这个概念。很多时候,新闻报道会提到南亚裔学生或非华裔学生。其实,非华裔学生的范畴很广,指的就是非全中国人的学生。有些学生是混血儿,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他们的父母来自其他国家。而在香港,有很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童,加上东南亚和南亚的学生,这个范畴其实很大。因此,当社会看待这个问题时,视野应该要更广,不应局限于印度、巴基斯坦或菲律宾等国。
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融入社会
立法会文件颢示,在港就读的非华语学生(包括幼稚园及中小学)每年三万多人,21/22学年约3.3万人。而当年全港中小学及幼稚园学生人数约为83万人。
利哲宏表示,在香港这个包容性强的大环境下,非华裔学生与本地学生一样,面对不同的学习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课堂上的多样性问题。首先,他们需要有效地学习中文,从而融入到社会中。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长期使用中文。其次,他们需要对语言产生兴趣,从而掌握中国文化,了解一些重要的人物与事物,这样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氛围就会不同。
AI及各种软件应用 助学习中文
在语言学习方面,利哲宏指出,少数族裔学生面临一些特殊困难。根据他的观察,少数族裔的学童在口语方面表现较好,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能力还不足以支持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这部分需要继续努力。但好在现在有了AI和各种软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强化语文学习。
为协助少数族裔在港能发挥所长,他建议,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职业导向的中文强化课程,以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同时,针对南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的特定语言班,如阿拉伯语课程,也值得政府推行,并可由本地的民间机构来执行。希望这些措施能提升少数族裔的人才配置,助香港成为多语种人才更为活跃的市场。
至于学校如何协助非华裔或东南亚学生适应香港的教育体系,利哲宏表示,从他的学校架构来看,学校本身有专责小组,专门关注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状况。校方亦会调整政策,以小班教学的方式来加强他们的中文学习,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融合。
支援少数族裔学生资源逐年增
在选择升学路径时,非华裔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考量大致相同。然而,若他们希望在香港从事需要中文能力的职业,例如会计师或律师,就需要特别注意中文能力的培养。至于香港教育政策对非华裔或南亚裔学生的支持,他认为政府在资源投入方面逐年增加,设立了不同的中心来帮助少数族裔学生融入社会。十年前与现在相比,政府在资源、金钱、人力和关注度上的投入明显增加。
最后,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问题,主要是因为不同家庭背景所带来的多样性。因此,学校需要采取分层处理的方式,协助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香港,首先应以学习差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
利哲宏称,当前的趋势是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对课程进行调整,使学生有学习动力。还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或课程,根据他们的兴趣促进学习。如果这些少数族裔学生得到培养,可以为社会贡献力量,成为香港的宝贵人才。
在港就读的非华语学生人数
学年 学生(名)
2017/18 31,414
2018/19 32,298
2019/20 32,803
2020/21 33,063
2021/22 33,036
注:以上数字包括幼稚园及中小学,
但不包括特殊学校
资料来源:立法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