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犀:三坊七巷里的古厝守望者

Published at Nov 07, 2022 11:31 am
如今的三坊七巷已成为中国国家级旅游景区,仍在其中居住的原有居民已经不多,但今年71 岁的资深书法家、文玩鉴藏家刘心犀,至今仍然留在宫巷的老宅中。 提起宫巷,人们常联想到清朝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和林则徐儿子林聪彝等近代名人的故居,刘心犀的住所就在沈葆桢故居对面,门面不大,门口有标注“私人住所,请勿打扰”字样的小木牌。 幼时邻居多名家 刘心犀出生在南营,1岁时全家移居安民巷,1980年上山下乡返城后就住在宫巷这处老房子里。 早先三坊七巷的居民大都沾亲带故,刘心犀6岁时在宫巷26号的著名书法家沈觐寿家中学过书法,还曾在文儒坊大光里的文化名家何振岱五儿子何敦仁(俗称“五哥”)家中学过唐诗宋词,15岁时与哥哥一同去桂枝里的著名画家陈子奋家求教。他说:“这些学习(机会)都是亲戚介绍的。” 当初宫巷这处老房子挺有人气的。随着陆续有人移居海外,这座带有小洋楼约500 平方米的老房就成了他一家人的居住地。老宅阴凉,仍使用吊式电风扇。记者采访刘心犀时,他在海外的亲友正通过手机视频与他聊天。 晚年爱好书画与收藏刘心犀的住处一进门是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花圃,再往里是20多平方米的客厅,客厅里摆满了各类瓷器,仿佛是个小型博物馆。 年轻时,刘心犀在福州友谊商店工作,早年这是专为外宾服务的商场。因为工作需要,他较早就开始与古玩和艺术品打交道,退休后作为爱好延续了下来。每周六和周日,他都会去左海公园门口地摊和光明港的东方古玩城转转。他说:“我选的物件多考虑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经济价值的考虑并不多,主要是选择些自己喜欢的物件。” 刘心犀介绍:“这所房子因光照时间不长,平日里主要种植草类植物,最多的是兰花。瓷器爱好只是我现在业余爱好的一部分,我还喜欢收藏字画、玉器和金石(篆刻),但那些物件不方便对外展出。” 因为年轻时打下的书法基础,退休后的刘心犀还担任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会顾问、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人大书画院特聘书画师、福州市劳动者书画院书画师、福州市霞光书画院画师。他平日好客,客厅时常是老朋友们聊天的“茶室”,大家谈论的主要话题是书画、古玩。 帮助海外乡亲 维系故乡的“根” 现在,仍留在三坊七巷居住的家庭不足50 户,并且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刚年过七旬的刘心犀,在其中只能算是小弟弟。他说:“白天的三坊七巷很热闹,晚上的三坊七巷很安静。老房子里的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如楼房,晚上常有莫名其妙的声响,特别是台风天。声响有些是老屋构件因风吹传出的,也有是从相邻老房里传来的。” 但是,住在三坊七巷也有个大好处——虽然处于闹市中心,这儿每天都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声。刘心犀说,每天早上6 点多,他都会被叽叽喳喳的鸟声吵醒。 起床后的他漫步南后街和三坊七巷,心情特别舒畅,因为此时街上基本上看不到人,仿佛自己拥有整个坊巷。 平日里游客经过宫巷遇到刘心犀,只要礼貌一点向他问询,他都会认真接待,为他们讲述一些旅游手册上找不到的老故事。 三坊七巷社区的工作人员对刘心犀这些老居民非常关心,时常会打电话问候。社区里的公益活动,他也会积极参加。 采访中刘心犀说:“常言道: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我现在居住的房子是侨产,主人都在国外。我是房主亲属,帮助他们看守祖屋,也算是帮助他们维系留在故乡的‘根’。” (顾伟文/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