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教总:团结政府教育改革缺乏宏观方向

Published at Nov 25, 2023 09:52 am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就任满一周年;董总与教总认为,无论教育部或高教部一年来对教育行政的改革虽有投入,但缺乏宏观的教改方向,对母语教育领域亦不敏感,坐视政治与宗教因素一再干扰教育发展。

董教总周五发文告指,教育部长法丽娜上任之初,既明言无意实施新政策,只著重在七大核心议题。

“这包括教育部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低收入群体(B40)学生的多重贫困问题、学生辍学问题及识字和算术问题、教师福利、老旧校舍翻新、学校数字教育的能力。”

董教总指,同时,教育部还推动强制义务教育延长至11年的立法工作,推出各项方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增设政府学前班和幼儿园班,重视防制校园霸凌与性骚扰,加强校本评估(PBS),站稳立场不恢复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中三评估考试(PT3),這些努力确实值得肯定。

不过,董教总认为,“华文和淡米尔文师资过剩,未来5年无需培训”的言论,曝露出教长法丽娜不谙华淡小师资的实际情况,焉能解决长期师资短缺问题。

文告表示,公立学校引入“四十圣训”鉴赏单元一事,引起非穆斯林社群强烈担忧,教长从善如流,邀集民间教育团体对话厘清。

董教总也认为,“声援巴勒斯坦周”招致非议后,教育部却一意孤行,罔顾多源流教育体系的事实,全然无视公民社会的意见。

董教总强调,教育改革不容怠惰,不得虚应故事,不能只关注琐碎和虚浮事项。虽然政府不必随民调起舞,但若民调足以正确反映民意,政府应当尊重民意,依民意施政。

“我们认为,只有从制度运作、体制生态、资源分配、管理偏差四方面改革,大破大立,才有出路。”

文告指,随着周四布城上诉庭维持2021年12月吉隆坡高庭宣判华小和淡小使用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受到《宪法》第152(1)(a)和第152(1)(b)条文所保障,因此符合宪法。

董教总表示,这项标杆性的判决,充份地证明了我国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合法地位及其所应享有的平等权益,有助于巩固我国多元社会的特征,并有利于国家的和谐与发展。

董教总指,上诉庭这项判决也应视为首相倡导的昌明大马理念的重要契机,希望当局快速调整、找出方法、解决问题,接下来要有更多、更有力的作为,来回应民意的期待。

“我们期许首相安华及其执政团队深刻检讨,在新的一年展现改革魄力端出佳绩。”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