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玉阳——永泰大洋玉阳余氏宗祠
Published at Jul 10, 2023 11:32 am
永泰县大洋镇霄洋村,有座闻名遐迩的玉阳余氏宗祠。据史料记载,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 1435),在明代万历、清代乾隆年间以及1988 年、2004 年经历四次重修,现仍保留有明代修建的主体,即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的正屋。大埕外有一段完好的旧围墙,戴着石墙帽,这是当地古建筑中罕见的。祠前尚存六对棋杆石。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663.7平方米、建筑面积268.9 平方米,2013年9月被永泰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六百年的古老建筑物,不仅留下了岁月的斑斓,更记载着玉阳余氏的祖德与荣光。
神主牌的古色传奇
正屋大门上方悬挂着“千七开基”大匾,以纪念始祖千七公。千七公字润敬,原籍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在明朝统一大业中立下功勋,明太祖赐封怀远将军。永乐二年(1404年)奉旨入闽,屯垦于永福玉阳里(今永泰县大洋镇宵洋村),开基创业。其后人逐渐向邻近的珠洋村、荣兴村以及同安镇樟坂村开枝散叶,形成了“玉阳余氏”宗族群体。经过世代繁衍生息,现今群居在永泰县、闽清县,以及台湾省等地的族人数以万计,均成为当地的一门旺族。
走进大门,主殿神龛上有两尊古老的神主牌,引人注目。神主牌为实木制作,高约1米,宽20多厘米,顶部与两边均为镂空图案,中间阳刻老宋繁体字,十分精致。这是玉阳余氏宗祠的“镇祠之宝”。
左边一尊,明崇祯帝祀十一世祖国光公为“义士”,表彰其为施救族人而英勇献身的事迹。据族谱记载:余国光,学皇彬,邑诸生,尚任侠。山贼黄士华抢劫村庄,抓了余氏一族许多老少,并威胁说,如国光一人出来,就放过你们全族人。国光挺身而出,大骂黄贼,被害。其儿子名连、名应为父报仇不克,也死于山贼刀下,无愧为满门义士。乾隆版《永福县志》与民国版的《永泰县志》都记载着余国光的节义德行。
右边一尊,清咸丰帝赐予十六世祖潜士公“乡贤”,嘉奖其博学贤德的事迹。余潜士,号耕村,出生于辅弼樟坂(今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晚清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闽道学之宗”“理学之东南重镇”。余潜士在福州鳌峰书院、寿泉精舍等处执教三十余年,参与编修《福建通志》,关注民生,重视社会教育。他人品端醇、学问渊博,遗作《耕邨全集》十五卷,刊印行世。朝廷彰其道学懿行,特赐予进士,授文林郎,身后入祀乡贤祠配祀孔庙,春秋官祭。
风风雨雨几百年,许多先祖的神主牌都已不复存在,唯独这两尊完好无缺,依旧矗立在今人面前。
它们曾经遭遇大火,火熏黑了牌座,牌身却安然无恙。而今,虽然许多字迹已模糊,但先祖“节义”的君子气质、“俊贤”的儒士风范,已经成为这个宗族的文化基因,渗入子孙的精神血脉。现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里都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许多族人从百里之外,甚至千里之外驱车前来,敬一炷香,鞠一个躬,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
博士匾的古韵书香
宗祠大厅两边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匾,令人目不暇接。牌匾记述各个时期的杰出人物,如“安庆二尹”九世祖肖山公、“运思专一”余氏廿三世孙能通(1947年民国财政部部长孔祥熙所立)等。不难看出,玉阳余氏是一个尚文重教、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
宗祠内另有两块深红底色、金边金字的“博士”牌匾,显得格外鲜艳。一块是族人于2007 年7 月为余道春获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所立,道春出生于闽清县刀霞村,为玉阳余氏二十世孙;另一块是2011年7月为余婷(女)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所立,余婷出生于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为玉阳余氏二十二世孙。族人称他们为“现代进士”。
其实,玉阳余氏子弟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止这两位。现在考上博士的学子越来越多,2022年,族内同时在读的博士生就有5 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到202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宗族学子共有10位之多,并出现了父子双博士、夫妻双博士的可喜现象。
2022年理事会决定,凡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学子都要上牌匾,而且每五年举行一次隆重的挂匾仪式。族人还计划在2023年祠堂重新修葺后,专门设置“博士堂”,展现书香玉阳情景,宣扬励学上进精神,以矜式后学。至2022 年已有近一百位子弟获得宗族理事会助学奖学金,每年的喜报都张贴在祠堂里,族人常驻足观赏。
功德墙的古风今尚
祠堂中,有两处墙壁嵌上石铭,记载着百多名族人名字及捐款数目,大家称之为“功德墙”。这是沿用古时做法,凡捐款铺路、修桥、开渠等公益建设项目者,都为其立起“功德碑”,以褒扬乐善好施之美德。
乐善好施,是玉阳余氏崇尚善福文化的优良传统。据族谱记载:十五世祖而师公,家境殷实,好做善事。有一年,他花重金购置坐落于溪柄的数十号山场,供族人生产生活使用,造福子孙。
前几年,同安镇三捷村出土了两件清代文物,记载着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和道光二年(1822 年)两次重修安捷桥捐款人的石碑,玉阳余氏十三世祖允助、允桂榜上有名。十六世祖潜士公积极倡导“ 行善种福田”,动员富家出钱出粮救济灾民,多做利物爱民之好事。其儿子余善承及儿媳张瑞贞传承积善成福的家风,积极参加家乡的公益活动,被称为“余善人”。他们两度开仓放粮救灾,并捐银五百两应赴国难,张瑞贞被慈禧太后封赐为“太君”。
2021年,玉阳余氏二十一世孙余则镇、余宏各出资100万元,发起成立余潜士基金会。余潜士基金会在永泰县民政局注册成立,为民间慈善机构,从事奖学助学、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等公益活动,得到乡亲们的踊跃响应。余灵文、余林通等宗亲慷慨解囊,台湾的玉阳余氏后裔也积极捐款。三年来,余潜士基金会已收到捐款一千多万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以耕村书院为核心的珠洋文化中心,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朱同/文林振寿/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德耀玉阳——永泰大洋玉阳余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