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辉:著书规范福州话字词
Published at Apr 18, 2022 11:32 am
土生土长的福州人马书辉是享受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国家一级编剧。他从小爱看闽剧,一生为弘扬闽都文化笔耕不辍。
马书辉爱福州话,但福州话有音无字的状况常常让他感到无奈又尴尬。如何用地道规范的福州话字词书写福州话成了他一生的梦想。退休后,他编著了《福州话字词笔记》一书。如今他希望再次丰富福州话字词内容。
一篇文章让他与艺术创作结缘近日,82岁的马书辉接受了记者采访。
喜爱上闽剧等各种戏曲,主要是从小受家庭的熏陶。20世纪60年代初,在闽侯双龙中学当老师的马书辉看了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务夏主演的《贻顺哥烛蒂》,有感而发写下了《<贻顺哥烛蒂>艺术风格及其他》一文,并投稿福建日报。
“当时我住在安民巷,正在家中修理兔笼,同学跑来说我的文章发表了。”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还是让马书辉激动不已,“听到消息,我站起来就跑到街上买了份报纸。后来,还收到报社寄来的5元稿费……”
凭这篇文章,1962年马书辉进入福建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踏入了艺术创作领域。
创作爆款闽剧3年演出400多场不过,刚从编剧班毕业就赶上“文革”,马书辉随后进了工厂,直到“文革”结束。1979年,他重新归队,开启艺术创作。
马书辉当时作为福州艺术创作团队的骨干,与人合作,创作一大批剧目,获得中国国家级、福建省级大奖。
20世纪80年代,他牵头与人合作创作的闽剧《洪武鞭侯》成为火爆剧目。“戏是由闽侯闽剧团编排演出,观众十分爱看,3年时间演出400多场。要知道当时一个剧能演百场,就值得纪念了。”马书辉回忆道。
1990年,为顺应经济改革浪潮,马书辉独立创作了个体户题材的闽剧《今宵月最圆》。第二年,该剧获得中国文化部群星奖。
2000年,马书辉从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岗位退休。退休后,戏剧创作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陆续有作品发表。
规范福州话字词成一生追求马书辉年轻时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规范的字词来表达福州话。
“20世纪60年代,我读《红楼梦》时,就发现书里藏着地道的福州话,就开始有意识地在各种书籍中寻找,发现一个记录一个。可惜‘文革’中笔记丢失了。”马书辉有点遗憾地说,“后来,我回到福州戏剧曲艺圈,看到大家都想用地道福州话来写作,以突出闽都文化的‘虾油味’,但是写作中字词是否规范,大家也是莫衷一是。”
规范福州话字词的念头随即被重新勾起,工作之余马书辉又开始在浩如烟海的古书今文中寻觅,一寻就是几十年。退休后,他更是投入大量时间寻找。
2019年,22万多字、收录福州话词汇1262条的《福州话字词笔记》出版,为福州方言研究添上一块厚重的基石。
“这两年,我又收集了近千条的福州话字词,希望有机会再次出书,为丰富闽都文化继续做点事。”马书辉说。
(毛小春/文石美祥/图)
2022 年第16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马书辉:著书规范福州话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