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头:盛产橄榄的村庄
Published at Dec 14, 2020 10:02 am
村名,有用姓氏人名、官宦职位、河流地势、方位数字、名胜古迹、交通设施、地方风物、吉祥嘉言、传闻轶事等因素来命名,而闽侯埕头村则是一个用文学化的语言来命名的村庄。
埕头村,位于316国道福州至闽清段约44公里处的北侧,来福铁路大目埕火车站斜对岸。乘坐过火车出行的福州人,一定有这个印象:从福州火车站出发,车过大目埕火车站不远,江对岸有座依江而建、吊脚楼式、红墙建筑物,那就是埕头的观音岐凤山寺。据说该寺始建于南北朝的陈朝末年,距今已有1400 多年历史,香火鼎盛。据《侯官县乡土志》记载,清朝的时候,埕头村隶属穆源区。
现在的闽侯县当时管辖有甘蔗、竹岐、白沙、官源、大穆、穆源等区;后撤区并乡,埕头隶属穆源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鸿尾乡,埕头村隶属鸿尾乡。埕头离乡政府所在地鸿尾乡约7公里,北临闽江,周围分别与鸿尾乡的南下、青马、古洋等村接壤。清末的时候,《侯官县乡土志》对埕头村的记载是:“中有埕头、陈姓,百余户,业农商,附近有观音亭在焉。”如今该村已经发展到420多户,人口1980余人。
据该村《重建宗祠记》介绍,他们的祖籍是永安贡川。
贡川历史悠久,古名贡堡,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据说曾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3名理学家,宋朝新科探花陈瓘、明代琴谱大师杨表正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而埕头村的祖先则是明洪武年间从永安安沙迁徙到这里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传二十三代。
埕头村是个水果之乡。
有村民告诉笔者,他们村四季水果飘香,尤其是柑橘、龙眼、橄榄为最。清林正清《榕海旧闻》:“闽县橄榄,各县亦出,此者佳。”
埕头村下游有个地方叫大目埕,那里的江上有大片大片白色的沙滩,一直延续到埕头为止,故很多人会以为埕头一定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在大目埕的闽江上游,故名埕头;还有,据说过去在埕头下游有一个很大的蚬子埕,按常规想法,难免也会以为:埕头是因为处在蚬子埕的上游,故名埕头。
其实,埕头的村名跟沙滩、跟蚬子埕没有一点关系,而是跟他们村盛产的橄榄有关,跟日常生活有关。埕头村就像建在果园里一般,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橄榄树。人们在橄榄树底下进进出出,成熟的橄榄,从树上落下,掉到人的头上,福州话就是橄榄“埕”头了,用普通话说就是“橄榄砸到头上了”。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于是村民们就用此情此景“埕头”来命名他们的村庄。村民巧妙地用了这种文学化的语言向人们表述了:这里是一个盛产橄榄的村庄。(陈守强)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埕头:盛产橄榄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