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激烈之地文旅兴旺之村

Published at Jan 04, 2021 09:59 am
“谁在不远处将一整条江水拨响,酒才喝到一半啊,花红就倾斜而下……”这是前不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作协副主席苏忠,来到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后,深情写下的诗句。日前,记者走进这个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南第一满族村”、中国文明村镇等无数荣誉称号的村子,看它的历史和现实。 林则徐题写 “海国屏藩” 在村口广场,林则徐专门为村子题写的“海国屏藩”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这四个字道出了这个村子的地位。 村委会副主任王世佾带领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村容整洁、处处花园,八旗兵营、福州将军行辕、近三百年树龄的古榕树等让人印象深刻。王世佾是满族镶黄旗人,他告诉记者,琴江满族村是福建省乃至江南唯一的满族聚居村,村子位于闽江南岸,流经这一段的闽江宛如一把古琴,故名琴江,为古代省城的重要港口。 清雍正六年,镇闽将军阿尔赛奏请朝廷从老四旗(镶黄、镶白、正蓝、正白)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琴江,在江边湿地上围地筑城,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这是当时中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比马尾的福建水师还早151年。 清道光年间,“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兴办官学,琴江营盘里四个城门的对联由萧琼林题写,其中,北城门对联为:江城严锁钥,海国固金汤。萧琼林题写时林则徐在场,萧琼林请赐墨宝,林则徐感慨琴江的战略要地和水师旗营的英勇,欣然写下“海国屏藩”四个大字。 王世佾告诉记者,1884年8月23日(七月初三),强行进入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海战中奋勇反抗、还击法舰的我方殉难官兵达730多人,其中福州籍烈士占多数,“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就有近百人。 一场战役后 无人再姓马 王世佾告诉记者,1884年8月23日(七月初三),强行进入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海战中奋勇反抗、还击法舰的我方殉难官兵达730多人,其中福州籍烈士占多数,“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就有近百人阵亡。 战役之后,琴江满族村家家办丧事。原来“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里有12条小街巷,其中一条皆是马姓住户的马家巷,因马家男丁全部参战,无一生还,琴江满族村从此再无马姓,由此可见战事之惨烈。 至今,每年七月初三,琴江满族村都要举行公祭活动。村民们到江边放水莲灯、剪纸焚香,祭奠一百多年前在马江海战中阵亡的近百位烈士。 现在,琴江满族村共有143户375人。居民依旧会讲满语、写满文,保留许多满族习俗。 建设美丽乡村 全域旅游格局显现 王世佾介绍,近几年来,琴江满族村依托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全面完善村庄基础服务设施,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旅游村已经成型。 记者看到,在修旧如旧的福州将军行辕,恢复了原来三进院落。顺着行辕院墙生长的近三百年树龄古榕树,默默见证了琴江满族村近三百年历史。 在去年初改造完成的首里街老街,140米的街巷里,自大士殿至贞武街,保存的建筑均建成300年左右,街巷两侧留存有兵营木结构建筑,为当地特色历史文化。 在八旗军旅园,增建了凉亭和健身步道,方便村民休闲健身活动;位于福州将军行辕内部的琴江文化展示馆完工;许建廷、黄恩录、赖府、毓麟宫等四座古建筑修复;旅游停车场建设、村部立面装饰、村庄绿化提升及环境整治、党性教育基地氛围提升等项目建设也已经完成。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