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耕励读康乐庄

Published at Aug 16, 2021 11:33 am
十二三岁时,我随乡人去盘谷买烟丝,跟其到他姑妈所在的康乐庄,胆怯而又猎奇的心理,充满着梦幻和探幽的心绪。昂首望去,只见黑压压的屋顶,在家家户户炊烟弥漫下,若隐若现缥缈成一片。从未有过的宏大的感觉,直戳心底。这种印象,定格为我后来对寨堡建筑片影的永恒。 去年,摄友邀我拍古寨,再到康乐庄。少时的印象和感觉,就像朋友久别重逢的亲切。不吝目光的奢侈,仔细审视着它的容颜,探究着当年无法企及的内涵。 康乐庄又名攸交寨,位于永泰县大洋镇康乐村,建于1810年,距今已有210年。原系汪道水动工兴建,后因年老体衰交由其长子汪攸交续建竣工,故称“攸交寨”。寨依山而建,面堂开阔,极尽村庄千亩良田于视野,舒展、豁朗,令人神怡。 走近康乐庄,正门的构成令我感兴趣:两重15厘米厚的木门扇,15厘米见方的门闩,是如此的厚重严实。前方不远处,还有一个双扇开的木扇门,给人一种严密的防御印象,正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展示着它固若金汤。 康乐庄“三门把守”壁垒森严,在剑戟为兵器的年代,这种防御系统,怎不令人震撼和感叹? 康乐庄形状为方,属闽中传统的土石木结构风格。主楼屋脊两端似喜鹊尾翘脊,具有明代特征。据测量,康乐庄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墙高7米,基座石墙4.5米,上筑有土墙2.5米,建筑面积5200 平方米,其中厅、廊等占1100平方米,房间共计228间,面积4100 平方米,最多时住过212人。 寨堡内为全木结构,严谨壮观,有完善的天井埕和畅通的排水系统。两层前后四进厅,俗称“四厅透后”,共有一个大厅、三个小厅。寨堡内四周跑马道宽2.5米,可以畅通无阻,方便巡逻,保卫安全。前后斜角墙各筑有一个炮楼,墙、门上布有许多毛竹筒枪哨眼,用于防御匪盗袭扰。 寨四周高墙包围,布局合理,坚实稳固,是一处较具规模的土木结构房屋群落。可惜,近年来汪家后代拆旧翻新,在寨的第一落,盖起混凝土建筑,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当然,康乐庄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光华。随着乡愁之风渐趋浓郁,日渐荒凉的古寨民居,重新让人投以注视的目光。 翻遍康乐庄的家族史,人们始终得不到其发家筑寨的确切答案,于是各种猜测充斥乡间。 据说主人是纯粹的一介农夫,建寨的财源,最主要是从数亩薄田勤俭起家的。至于他如何勤劳克俭,日积月累,成就家业?关于主人贩牛赚取银两的故事,流传最广,至今还在演绎激励后昆。 乡亲们敬佩汪攸交的人品风范,于是“爱屋及乌”,把村名作宅名,无私地赐予了他。“攸交寨”随着光阴的流转,顺理成章地变为今天的“康乐庄”,寄托着无数乡亲对他的敬仰,并希望乡村蓬勃如斯。 走进康乐庄,一种熟悉的温暖扑面而来。阳光将飞扬的烟尘抖落在瓦片间,守望着这份被岁月浸染的古老,连墙角萌生的苔痕都让人迷恋。厅堂上悬挂的“文魁”是攸交之孙汪简能为太学生所旌。简能与人为善,且扶困济贫的高尚品德,深受乡人赞誉,族人为彰其品行,悬挂“好行其德”金字牌匾于祖龛上。至于其他高悬的牌匾,同样写满故事,颂扬着家族文化和人性的光芒。 “ 萱草长春”乃攸交子机宗 妻鄢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孝友和顺,长慈幼喜,儿孙满堂,五代同居,享寿八十七而表。 “德尊望重”因汪齐凛为人忠厚,办事公道,善解人意,善于化解矛盾,和解纠纷,秉持公道,被人称道。他经营的小店铺,童叟无欺,广受乡人颂扬。五十大寿那年,乡人感于他的德行,为其彰显。“文魁”“萱草长春”“德尊望重”一块块牌匾金亮灿人,它们珍藏着族人邻里对康乐庄过往人和事的感念,隐藏着古寨仁爱的血统、高雅的灵魂。 康乐庄的主人,以其“ 诚”“勤”二字融进了烟火熏染的世俗。后代子孙谨遵祖训:“齐身修家,真心为始,女俭男耕,长慈幼喜,仕者忠君、商者平市……执业各殊,操心一理,守此箴规,家运必起。”传承和发扬祖先为人品德,注重儿孙教育培养。 据汪氏后人介绍,为子孙念祖不忘本和鼓励读书,其先祖设立了“公轮田”和“奖学田”。“公轮田”即用于祭祀祖灵,祭扫祖坟。 该田有5亩,每年依房、户依次轮耕,耕作所得,用以负责祭祀和祭扫开支。祭祀或祭扫当日,按规定酒菜品种和数量,置办宴席,感念先祖,承恩辟后,此餐俗称“祭墓昼”。 “奖学田”亦称“书生田”,用以奖励读书之家。此田3亩,谁家有人读书毕业,就由谁家耕种,一般可收租谷15 担,称曰“ 书生租”。倘若当年有多个毕业生,按份均分,待新毕业生出现,再流转他人耕作。此俗延至1950年土地改革止。 康乐庄是重视农耕文化的典范。如今依然延续祖宗奖学、助学传统,设立了“汪氏教育基金会”,每年高考揭榜,村里总是反复演绎着敲锣打鼓发放奖金的热闹场面,激励着汪氏子孙励志好学,比学赶超,英才辈出。 (邵永裕)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