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大目埕村:一颗橄榄“三连吃”
Published at Aug 16, 2021 11:29 am
绝佳自然环境
结出一颗颗“致富果”
大目埕村地处闽江北岸,在上个世纪,这里一直是闽侯的水路交通要道,拥有的三个渡口让人们能够来往福州各地。随着陆上交通愈加便利,渡口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大自然对大目埕村的馈赠,并没有因此消失不见。
大目埕村常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冬季基本没有严霜冻害,一年四季花果不断,素有“花果之村”的美称,其中,以橄榄的品质尤为突出。从无人机的镜头向下俯瞰,绵延不绝的橄榄林仿佛给这座宁静的乡村穿上了一件绿衣。
众所周知,闽侯县种植橄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已很盛行。1996年,该县被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闽侯县内“橄榄之最”当属白沙镇,而白沙镇内的“橄榄名村”就是大目埕村。
大目埕村党支部书记陈绍勇告诉记者,该村种植橄榄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全村653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橄榄。
村里不仅成立了闽润橄榄专业合作社,还建起了20多个家庭农场。如今全村橄榄的种植面积为7000多亩,系全县最大,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这里的橄榄个头饱满,放一颗在嘴中,细细咀嚼,满嘴生津,回味甘甜。
大目埕村的橄榄收成季从9月初就开始了。每年这时候,大批商贩会陆续涌进村里,采购橄榄。“靠着这一颗颗‘致富果’,我们村70%的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陈绍勇说。
闲置老屋
变身“乡村会客厅”
近些年,大目埕村的橄榄虽叫好又叫卖,但单一的产业模式,以及电商的异军突起,也让大目埕村两委开始思考:如何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持续稳固橄榄品牌,做精橄榄产业呢?
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孔祥锋带着他的团队入驻大目埕村,为村子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攻略”,第一步,便是进行人居环境提升。
为此,孔祥锋除了与当地镇、村干部合力,从居住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一改大目埕村“脏、旧、乱、缺”的状况,还利用乡贤反哺农村的力量,使得该村发生惊人的“蝶变”。
去年五一期间,村内的千亩橄榄林、600亩绿色草地,以及800多亩沙滩,成了网红打卡地。躺进搭建在草地上的帐篷里,望着蓝天白云、草地沙滩,随手一拍皆是“大片”,包括抖音、小红书甚至微博,全被该村美景刷屏了。
这进一步增强了孔祥锋等人干事创业的劲头,他们将橄榄产业和乡村游进行农旅融合,逐步打造橄榄主题文化IP。为此,在村子上溪口位置,一座由闲置老屋改造而成的榄乡园微度假森林综合体应运而生。孔祥锋说,老屋定位为大目埕村“乡村会客厅”,目前主要提供橄榄主题农文旅配套服务。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改造部分古屋,进一步完善村子的接待能力。
橄榄将成
经济文化双载体
沿着江畔的小路,穿梭在橄榄林内,树下的数顶帐篷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年橄榄采摘结束后,会有至少6个月以上的林下资源闲置期。在橄榄树下搭帐篷,打造特色露营地,除了能够合理利用这一闲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外,还是探索农旅融合模式的一个新举措。与此同时,孔祥锋他们还新增了林下小火车等娱乐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村子的农旅活动内容。
去年10月,白沙镇举办推介活动,全力推进全域旅游计划。根据发布的全域旅游提质升级计划,镇内的花海、古厝、驿道、温泉,以及大目埕村的沙滩等元素将被深度挖掘,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响旅游品牌。去年6月,白沙镇还启动新建全长约7.06公里的“十里长廊”旅游环镇路项目,计划在镇区内形成一个“不走回头路”的旅游经济环路,辐射面积达15平方公里。届时村与村之间互达的车程,将缩减至不到10分钟。
大目埕村的农旅发展再迎良机。
“稳固橄榄种植业,作为村子一产支柱;谋划橄榄深加工,提升村子二产布局;立足橄榄主题文化IP,深度开发农旅项目,作为村子三产规划。我相信,未来大目埕村的橄榄,既是一个让村子腾飞的经济载体,还是承载村子数百年橄榄文化的文化载体。”孔祥锋说,他们团队将通过整村运营的模式,使得大目埕村成为一个农旅综合体。(陈木易/文石美祥/图)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闽侯大目埕村:一颗橄榄“三连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