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過程中需做出取捨 華人根據時勢調整世界觀
Published at Mar 04, 2023 06:44 pm
(本报诗巫4日讯)《在盾上也心中:从吴岸早期诗歌看砂华文学现实主义及民族主义书写》新书作者阮光安表示,吴岸书中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文学的表现,更多的是生命的再现。
他称,从民族主义方面,他更多的是看砂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探索砂拉越华人的身份认同,以及民族的世界观。
他以他族认为的华族为角度出发,看待华人在砂拉越历史的痕迹,如从布律克时代到二战时代,再到殖民地时代,直至马来西亚的成立,在整个阶段中,华人是如何反映出政治与历史变化,“华人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阮光安指出,华人会根据时势来调整世界观,也就是开阔的民族主义,即华人在地化的过程中,会可以的去淡化身份,尝试将自己融入家国的一份子,当然在融入的过程中,需要做出一些的取舍。
他说,在华人坚持了什么,放弃了什么之中,反映出华人是如何在波涛汹涌或是风平浪静之中,如何的自处与生存,也就是华人如何在砂拉越这个地方安身立命,如何的再建构自己的身份,如何去重新定义华人之所以是华人的身份,包括砂拉越华人及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义。
阮光安在新书发表会上分享时,表明他是以东西马的轨迹与发展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来看待砂拉越华人文学。
他续称,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概念里面,砂拉越华族的生态在结构与整个意识形态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我们从中国、港台澳的华文文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砂华文学的可能性,是如何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大范畴里面自立门户。”
他表明他以此选择了砂华文学,而且最大影响他的概念,就是书写婆罗洲,至于选择吴岸,而且还是吴岸早期的行诗,是因为砂拉越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他以在盾上也心中为标题,是要呼应吴岸于1962年出版的《盾上的诗篇》。
他说,从50年代至70年代,砂拉越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在动荡的年代中,华人是如何的自处,如何在砂拉越的这块土地上,确认民族的身份。
阮光安以现实主义及民族主义的理论框架去探讨吴岸的行诗,发现里面的现实主义并不简单。
他指出,在地的书写可以看到砂拉越华人的自我意识及乡土情怀,就是认可这块土地,将这个块土地认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自己的祖国,就如吴岸的祖国就是砂拉越一样。
他也表示,在吴岸的行诗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异象,“就是大陆是父亲,砂拉越是母亲,所以我们是大陆父亲与砂拉越母亲生下来的子孩子们。”
他续说,其中一句话这么表示,现实主义就是现实的生活,将建构文学的再现,因此他就以这个角度去分析吴岸书中的现实主义。
阮光安称,这本书是他于2011年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进行硕士研究时的一个思考,当时候他就想到,在北京研究,能够做的就是提升砂华文学,因为当时砂华文学在马华文学之中,是处于边缘地带。
他续称,中国北方对于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没有很大的重视及学术研究,因此他就本着身为砂拉越华人,就为砂拉越华人做些什么。
“当时我离开了砂拉越,当我回头看砂拉越时,由于距离及角度的不一样,我看到及想到过去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方面,就以此展开研究。”
Author
sadmin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融入過程中需做出取捨 華人根據時勢調整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