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玲: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Published at May 16, 2020 07:26 am
社区有学生辍学,她奔走于学生和家庭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校有孩子变得孤僻叛逆,她一次次走家入校谈心,帮助他们敞开心扉……9年来,“80后”张慧玲用热情和耐心,帮扶了1000多名孩子,被大家称作“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打开孩子心扉
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慧玲成了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协会的社工,她每天进学校、进社区,服务流动儿童。
张慧玲告诉记者,一个叫小文的孩子让她印象深刻。小文性格极度孤僻、恐惧社交、不讲究个人卫生。“他很封闭,没有同学愿意和他说话。我们找他谈话,他也不理会,看看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对于小文,老师已经无计可施。
小文一进社工站就坐在椅子上,身体僵硬,非常紧张。谈话二十几分钟,他总是低着头,眼睛盯着一处看,小手一直戳衣角,一句话都不说。
张慧玲耐心和他聊,尝试寻找更多话题。她问“你最厉害的是什么”,小文终于轻轻回答“我会下象棋”。张慧玲立刻表扬他:“你很厉害啊!下次可以教教我吗?”小文想了想,答应了。
第二次见面,张慧玲准备了象棋。通过玩象棋,小文愿意正常开口说话了。双方建立比较好的关系后,她了解到小文父母关系不好,小文平时缺少关心,生活条件较差,从而造成心理问题。
张慧玲来到小文家里,分别和他父母沟通。慢慢地,这个家庭逐渐恢复原有的和睦。她还通过绘画表达和绘本故事,慢慢帮助小文走出不愉快的境地,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文开始变得乐观幽默,还会帮助其他同学了。老师看到小文的变化,非常感慨:“这个孩子变化很大,谢谢你们花费这么多心血帮助他。”
帮助小文,张慧玲有了更多成就感,也对这类群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她的社工生涯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躲在社工办公室不想回家的女孩、逃学上网的男孩等。9年来,她帮扶了1000多名孩子。
“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
大四时,张慧玲就在福建·福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实习,每周定期到晋安区站北外口小学开展服务。每次她一到校园,好多学生就立刻围上来,热情地和“知心姐姐”打招呼。
在学校服务两个多月,张慧玲看到了外来工子女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他们对社工的需求。“当社工,可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也可以改变社会。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张慧玲说。
就这样,一晃九年。不论是刚就业时只拿不到1500元的工资,还是在当学校社工的第四个年头,同批社工离开,张慧玲依然守着初心。今年疫情期间,已是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协会负责人的张慧玲,积极联动福州各县(市)区12家团属社工中心及福州高校,共同开展防疫志愿服务工作。
如今,随着社会化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不断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不断拓宽,社工服务机构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张慧玲说,希望更多人共同关注帮扶这些身处困境的孩子,让他们重拾自信。
Author
newsroom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张慧玲:孩子们的“知心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