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现存唯一岭南建筑将重焕光彩

Published at Jul 04, 2022 03:22 pm
经过半年多的施工,广东会馆左厢房预计7月完成修缮。广东会馆位于仓山区六一南路太平巷,是福州现存唯一的岭南建筑。今年2月,广东会馆由区级文保单位升级为福州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为何坐落于南台岛?具有哪些岭南建筑特色?被赋予哪些重要历史意义?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广东会馆见证 闽粤人的生意魂 广东会馆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是清代旅居福州的广东籍商人筹建的带有同乡会性质的会馆。 会馆坐南向北,共三进,中轴线上有门厅、前天井、聚议厅、后楼,两翼为厢房,各为倒座、前天井、前厢房、中天井、中边厅、后天井、后边厅。 广东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商会人员杨钟干、邝镇焕、凌幸光等96人倡议重建,赵允冠、吴玉衡和同茂恒栈、福泰栈、万泰栈等70余人共捐资3000银元筹建。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门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商业贸易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政府准许外商设立“公行”,福州相继出现许多福建各地及外省商人建的会馆,最多时南台岛有40多座会馆。 会馆的兴盛是福州商业化的重要标志。福建与广东历来商业往来频繁,广东商人在洋行云集的仓前山与外商洋行做生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福州除了广东会馆之外,还有两广会馆。广东会馆立有《广东会馆章程》,明确该馆是商人建立,为乡人提供保护。 闽粤人的血液里都有经商的基因。现天津市戏剧博物馆的天津广东会馆,系由广东商人和福建商人集资兴建的“闽粤会馆”衍变而来。 从东南亚进口 同样材质立柱 广东会馆沿袭了广东地区的建筑特色,厚重的青砖墙、丰富繁杂的屋脊灰塑、气韵灵动的岭南砖雕、粗壮的梁架、开敞广阔的室内空间,和福州本土的明清建筑有明显区别。 据设计单位负责人介绍,广东会馆是福州现存唯一的岭南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广东会馆历经多次维修,后期改建较多,特别是左厢房的部分,从平面、立面到屋面均已改建,严重漏雨,前厢房室内杂乱,后期墙体存在安全隐患。 “广东会馆左前厢房修缮工程是抢救性保护性修缮工程,将恢复左前厢房昔日风采,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福州广东会馆的历史信息及价值,保护好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福州市文物局文修处负责人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东会馆左前厢房里有六根立柱与倒座里的四根立柱材质和颜色不一样。据设计单位负责人介绍,倒座里的四根立柱用的是福州本地产的杉木,前厢房里的六根立柱则是从东南亚进口的。 据介绍,施工队进场后,在检查和拆除立柱的过程中,发现有两根受力柱腐烂严重。这两根受力柱的材质与本地常用的杉木不同,取样送至北京相关检测机构检测后发现系产自东南亚的重黄娑罗双。根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相关单位决定从菲律宾进口重黄娑罗双木材,用于修复和替换立柱。 记者还发现,屋内墙面的青砖也和福州本地常见的不太一样。“广东会馆采用淌白墙面的砌筑方法,这种广东制式的勾缝也比福州常用的勾缝方式更精细,对工人的施工要求更高,工序也更加复杂。”设计单位负责人说。 双层屋面瓦、半抬梁式结构、厚重古典的青石柱础、精致细腻的传统砖雕……这些都彰显着这座古建筑的岭南风格。 孙中山在这里 题词“勠力同心” 广东会馆右厢房上方悬挂着的“戮(注:现作勠)力同心”四字匾额,见证了福州广东会馆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回广东时途经福州。踏上福州的土地,孙中山首先来到仓前山梅坞桥南公益社。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福建革命志士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斗争,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此次来到福建,心中惦念着闽籍黄花岗死难烈士的亲属,要去慰问他们并探望福建的同盟会会员。 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广东人到福州南台泛船浦一带开设茶行,生意兴隆。清光绪年间,广东人何璟、许应骙先后出任闽浙总督,广东来闽者更多。 应广东旅闽同乡会邀请,孙中山到广东会馆午休,在看望了黄花岗烈士陈更新的夫人王碧之后,当天下榻于广东会馆,并在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会后还为广东会馆写下“勠力同心”的题词,后来题词被制成金字红底牌匾悬挂于正厅。可惜,这块牌匾在动乱中被毁,现在的牌匾是根据老照片复原的。 福州广东会馆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遗存,修缮后的广东会馆将成为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修缮后的广东会馆将继续由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活化利用,在这里开设的道德讲堂将把闽粤两地人民团结交流的历史、福州儿女在辛亥革命中谱写的赞歌赓续下去。 (管澍/文林双伟/图)     2022 年第27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