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雄:为患者量身定制肝癌疫苗
Published at Jun 19, 2023 09:29 am
给肝癌术后高危复发患者注射一针疫苗,就能向体内派遣一支“特工队”,为免疫系统进行一场“特训”,找到肿瘤细胞,降低肝癌复发率……这样的治疗,听起来很未来,却已用在肝癌患者身上,且安全有效。
这是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省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里最新的科研项目,是研究小组组长蔡志雄副研究员带领团队历时5年努力的结果。近日,“福州十大杰出青年”选树结果揭晓,蔡志雄上榜。
蔡志雄出生于1985年,生物学博士。2013年,孟超肝胆医院要打造重点实验室,他作为第一批引进人才来到医院。当时,实验室里一台仪器一张试纸都没有,只有带头人刘小龙副院长的雄心壮志。
“我们团队里有纳米医学、生物信息学等各学科专家,大家从零开始,冲着一个目标——研发新的诊疗技术攻克肝癌,埋头苦干。”蔡志雄说,福建省是肝癌大省,肝癌一旦确诊往往是中晚期,即使接受手术,3~6个月内转移复发概率依然相当高。那么,有什么办法可降低复发率?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治愈肿瘤最终利器。我们就瞄准这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蔡志雄介绍,经过5 年攻关,他们研发出针对肝癌患者的个性化新抗原疫苗,并证实安全有效。
肝癌能通过疫苗来防复发?蔡志雄对此进行了形象的解释:如果把人的身体比作一个社会系统,那么肿瘤细胞就是罪犯,淋巴细胞就是警察。在健康人身上,警察很容易抓住犯罪分子,而肝癌患者身上,罪犯不仅量大,还擅长伪装,警察毫无办法。
那怎么办呢?蔡志雄团队的工作就是提取患者术后的癌组织,通过基因测序,结合AI 算法完成高通量的精准实验,找出十几万的基因突变,再从中揪出肿瘤细胞十几个有免疫原性的突变信息。而这些就是“罪犯”最典型的特征。然后,他们将这些信息设计合成新抗原疫苗,回输到患者体内。患者体内的“警察”就像突然得到关键情报,能精准识别出“罪犯”。而这每一剂疫苗,都是为患者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疫苗。
“理论听起来简单,但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有意义的新抗原突变,很难。我们要不断改进算法和训练,让AI越来越聪明。”蔡志雄说,这5年里,他们团队需要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在失败中,坚定方向,一次次重新来过。
数不清多少次失败后,项目终于从动物实验进入人体试验阶段。2018年开始,10位肝癌患者入组受试,他们有着相似的情况,因“癌细胞血管侵犯”,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6个月几乎都会面临复发。蔡志雄带着团队成员们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疫苗,进行抗复发治疗。试验最终的结果,令人振奋,不仅疫苗很安全,而且受试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期延长1年,有的患者术后4年未复发。
2021年,该研究成果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Can⁃cer》上,引发关注。
“目前,我们正积极联系企业,希望能尽快将疫苗申请成药,真正实现临床转化,造福患者。”
蔡志雄介绍,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实验有了结果,从来不是句号,而是起点。他们要做的是,将技术不断迭代,并扩展研究。
10年来,蔡志雄就这样在实验台上和肝癌斗争。在他带领下,团队完成许多研究项目,提高了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陈丹/文石美祥/图)
2023 年第25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蔡志雄:为患者量身定制肝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