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叶显荣 ——连江坑园曾氏宗祠
Published at Jun 12, 2023 09:52 am
倚笔架雄峰,拥筛园福地。曾氏宗祠坐落的连江县坑园镇坑园村,是连邑千年古村之一,古称筛园。左濒洪海,右倚颜岐,前临两屿,后靠双埕。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是钟灵毓秀之福地。枕山襟海,瀚海涛声,风景清幽,俗称耕峰境。坑园村还是当地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52 年就被中共福建省委认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2017年,坑园村被列入幸福家园创建村和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兴建老人幸福院、文化站等便民设施,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感。
肇基坑园 枝繁叶茂
《世本》有云:“(曾)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这记载说明,曾氏出自姒姓,以封地名为姓,太子巫被废后,因失国土“去邑为曾”,始有“曾”姓,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之说。“孔门四圣”之一的“宗圣”曾参,是曾氏开派始祖,尊为曾子。
溯源寻宗,曾姓远祖发祥于山东嘉祥,派衍江西吉安,后迁居福建漳州。据南靖县新罗曾氏族谱2014年版记载,下龟坑房系,六十派先祖宜旺公生育二子,长子惠传、次子惠海。惠海公生一子文耀,其后代由豪冈(今高港村)迁往龟坑社定居。
其六十四派裔孙见可公又从龟坑迁入福州连江坑园村。据武城豪冈2016年新修族谱记载,六十二派至
七十一派资料失传,将近300年惠海公脉系传承无从考查,见可公相关记载也不幸失传。
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坑园曾氏肇基始祖见可公携四弟时可公从南靖龟坑迁居连江坑园村,开基繁衍,接绍香烟,绵绵瓜瓞,奕叶显荣,至今420年。见可公是臣建公的次子,字一惠,号震宇。其育有五子,享年72岁,与妻子欧氏合葬于长垄山。曾氏在此地子孙蕃衍,人丁兴旺,发祥千百户,将近3000余人,是坑园当地的望族。
古祠新貌 家风淳厚
曾氏宗祠是曾氏后裔奉祀先祖的所在地,同时也兼具婚庆和宗族学堂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还曾是乡镇中心小学所在地。曾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至今已有300 多年。
虽经多次修缮整改,宗祠外观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近年,经曾氏宗亲合议,在原址的基础上拆改重建宗祠,增其旧制,历时二年竣工。宗祠旁建有一幢五层高楼,为办公待客的场所。全祠总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堂号为“三省堂”。
走近曾氏宗祠,一座精雕细琢的石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牌坊正上方的石匾上镌刻有“曾氏宗祠”四个楷体大字。牌坊正面两侧石柱镌刻的“笔架耸峰祥光万道临福地诸溪归海瑞气千条绕华庭”楹联,点明了曾氏宗祠的地理位置:背倚笔架高峰,俯察闽江入海。石柱背面镌刻的楹联则为“宗圣公承一贯孝道传万代股肱臣辅三朝忠良誉千秋”。《曾氏宗祠重建碑记》记载的“承宗圣之孝道,习子固之文笔,学公亮之忠良。诚如是则父母之福,家族之幸,社稷之兴也”,与牌坊楹联相照应,体现曾参、曾公亮两位先祖的丰功伟绩和曾氏孝道传家的理念。石匾下方“双龙戏珠”浮雕与背面“凤穿牡丹”纹样相互呼应。
坊顶则雕琢有“双龙戏珠”塑像,翘檐装饰石雕小兽,灵动而富有生机。
通过牌坊,穿过小道,步入曾氏宗祠正门。只见红瓦重檐、翘脊高墙大气恢宏,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门墙石壁上有“宗圣公曾参杏壇讲学”“关内侯曾据挂帅出征”等浮雕图。朱门上方嵌镶“曾氏宗祠”门匾。门墙两侧镌刻“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楹联,体现了坑园曾氏源自南丰一脉,从闽南迁居连江。穿过福字照壁,
宗祠内立有一对蟠龙石柱,精刻蟠龙衔珠,双龙盘绕升腾,似在腾云驾雾。
宗祠共三进,大厅横梁高悬乌漆厚金“三省堂”匾额。大厅正中立有大型神龛供奉曾氏历代先祖的神主牌,右侧石壁镌刻宗圣曾子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这是曾氏子孙持家治业的圭臬。大厅两侧石壁上雕绘十八位曾氏先贤的事迹和画像,教育子孙后代学习先贤,立身行道。
在宗祠大厅,“硕士”“博士”等朱底厚金匾额与“继往开来“钟灵毓秀”等乌漆鎏金横匾一同高悬堂中。其中“文魁”匾最引人注目,它记载了坑园曾氏文魁曾振绅刚正不屈、品性高洁的一生。曾振绅在咸丰辛酉(1861年)考中举人,未曾出仕。他才高行洁,不趋炎附势,以“布衣”身份终老坑园。
承贤明理 弘扬非遗
行过曾氏宗祠,来到曾氏“文魁第”。“文魁第”坐落于连江县坑园镇耕峰路八号,坐东朝西,门楼位北向南,占地面积4256 平方米,建筑面积1067 平方米。正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将近150余年,保存基本完好。穿斗木石构造,进深七柱双层,俗称“七柱出游廊”。两侧厢房门扇刻有松鹤、如意、龙凤等多种吉祥图案。
正厅门联镌刻“天下之达道五古人有不朽三”,传达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润泽世代曾氏子孙的心灵。正厅上方高悬“文魁”木匾,“文魁”匾右竖镌“钦命兵部左侍郎提督福建学政徐树铭为”,左竖镌“咸丰辛酉科乡荐中式贡生曾振绅(立)”。
前厅中柱镌刻44个字颜体楷书长联“溯洙泗渊源一贯薪传所赖地脉钟灵蔚起英贤绵道脉
望熙宁宰辅并持枢政惟愿书声继响叠膺诰命振家声”,赞颂祖德荣光,期待子孙后代承前启后。曾振绅为后代留下了“巨室傍名山看玉印金牌绕屋奇珍尽是升平瑞色华堂仍故里听鸡鸣凤哕盈庭雅调即为盛世元音”“燕翼拓鸿规看此际鸟草飞奂焉大启尔宇云巢临月地卜他时嵩生狱降允矣长发其祥”等八副楹联,均蕴涵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曾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年正月游神民俗活动前,曾氏宗祠有“接大王进宗祠”的习俗。“接大王”相传起源于筱埕,每年十二月初一,当地居民就开始建造木质官船,船上画龙雕凤,彩旗飘扬。船舱立有文武太平王神像和一众兵卒塑像。等到正月初五早上,备好完整的船上生活用品和工具。夜晚,村民抬着文武太平王的神驾,将“大王船”放于海上。每年都有许多乡村派大批人员到海上争接“大王船”,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代表了连江当地淳厚朴素、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非遗进宗祠”使得宗祠文化和地方非遗交融发展,薪火相传。
坑园曾氏族裔重教崇学,奖学助学蔚然成风。2015年坑园曾氏梦圆教育基金会成立,宗亲们慷慨解囊,出钱出力。基金会每年都会开展金秋奖学助学活动,表彰曾氏学子,几年来已累计捐资60多万元,奖励98名考取重点高中及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家族学子,资助10名特殊困难家族学子,并编印出版了《连江坑园曾氏梦圆教育基金会纪念册》一书。坑园曾氏族裔重视历史传承,2018年发起续修族谱,曾氏子孙一同努力,共筹资150多万元,历时两年圆谱,宗族历史渊源再次得以系统延续,家声悠扬、世泽绵绵、奕叶流芳!
(梁发平林丽丽/文林振寿/图)
2023 年第24 期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奕叶显荣 ——连江坑园曾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