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留声机》:留住乡愁声入人心
Published at Nov 09, 2021 10:11 am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福州古厝》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数不胜数的建筑瑰宝。散落在古城文脉上的一处处古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不同时代的人文光辉,折射出城市变迁的历史记忆。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助力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展示新时代福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由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主编,福州日报社策划,文史古建专家学者编写的图书《古厝留声机》于11月4日出版发行。
收录120处机
代表性古厝
翻开《古厝留声机》,里面的内容有承载着抵抗外侮故事的戚公祠、马尾昭忠祠、林则徐纪念馆;有代表着中华民族审美意趣与高雅追求的街区典范三坊七巷;有见证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博大胸襟、浓缩着福州开埠以后商业文明发展的上下杭街区;有维系着中国人世代乡愁、文化故园的祖屋大厝……
经过古厝甄选、文章撰写、专家审读、音频录制等阶段,历时一年,有声典藏《古厝留声机》于4日和读者见面。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七个篇章,20万字,500余张建筑美图,82个篇目,收录了福州极具代表性的120处古厝。上册突出地方人文,包含古厝风华·家国春秋、古厝风度·家族吟诵、古厝风流·名人往事等;下册反映社会生活,包括古厝风迹·遗迹瑰宝、古厝风雅·辞章文教、古厝风情·民俗信俗、古厝风尚·商贾画卷等。
《古厝留声机》始终以古厝里的人和故事贯穿着建筑,力求挖掘古厝背后的文化基因,以厚重隽永的光阴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丝丝乡愁,体悟出传承千年的历史文脉。
古厝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古厝留声机》以“散文随笔+摄影图片+音频”的形式,突出“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的创作特点,以细腻优美的笔触,赏心悦目的图文排版,以及动听的音频,顺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全面呈现福州古厝的地域特征、建筑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
“写福州的古建筑、名人故居的书不算少,大多着眼于建筑本身,而此书则让读者眼前一亮。除了建筑本身,它更多地诉说起建筑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命运。作者很多时候并不拘泥于某座古厝,而是巧妙地以关键词串联起相关的人物,将具体人物的故事,转变成历史的断面,让故事有了纵深感,而古厝,则成为一个锚点。这是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出版社审稿时对此书作出很多正面评价——书中文字符合当下轻阅读的口味,有一些很“潮”的表述方式,如“三坊七巷的‘二代’们”“神仙的生存之道”等,能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极好地把控分寸。这会是一本很适合大众了解福州古厝、了解福州的图书。
《古厝留声机》的编纂者指出,正是因为福州古厝得到持续的保护和修缮,才有了今天这本书里一张张令人骄傲的建筑图片;正因为古厝在当下的利用活化,才有了这本书里畅谈家国故事、传承文脉的文字来源。书中收录120处代表性古厝,不论是建筑的雕梁画栋,还是背后的人文故事,都构成了这本书最打动人的部分。
会“放音乐”的
有声读物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他认为建筑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旋律、有美感。而《古厝留声机》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它是会“放音乐”的有声读物。
从“开闽第一人,不做天子宁为开门节度使”的王审知,到“效死勿去,惟有丹衷天地知”的陈文龙,低沉浑厚的男声和明亮清丽的女声,和着中华传统器乐的伴奏,娓娓道出福州古厝背后的故事。
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型载体和形式,有声读物是对文图内容的二次创作和加工,让书中的表达更适合听读,知识获取更为直接。精选《古厝留声机》书中涉及古厝的人文故事,录制出82篇音频节目,每篇时长约5分钟。已购买《古厝留声机》的读者可扫描书上的二维码,进入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收听《古厝留声机》音频专辑。
此外,“掌上福州”APP即日起在“古厝留声机”专题里,每天更新音频,方便大众收听。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将书评及联系方式,发送至电子邮箱xdgcyz⁃gy163@163.com,若入选精华书评,即可获得一本《古厝留声机》。
Author
KHO
相关报道
AI Translated
This article has been translated using our AI technology. While we strive for accuracy, AI translations may contain errors. For the most precis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古厝留声机》:留住乡愁声入人心